首页> 新闻聚焦> 详情
天山弦歌:新疆曲子的百年回响
2025年08月28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张军剑

       “心儿里不耐烦,哎嗨吆,叫了一声小丫鬟,你呀我的个二人,此地莫久站,哎呀可说是,奔上花园以内把呀心散……”


       夏秋之交,当暑气渐消,瓜果飘香之际,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的世纪园内,翠湖书苑旁的凉亭下,总会准时响起这样熟悉的旋律。三弦轻拨,板鼓清脆,伴随着或高亢或婉转的唱腔,一段经典的《李连贵卖水》便在不经意间抓住了所有路人的耳朵和心灵。台上的表演者神情专注,台下的听众如痴如醉,这便是新疆曲子最真实、最鲜活的日常图景。


新疆乡村艺术节暨曲子文化节上,演员们表演小曲子《李连贵卖水》选段 (王俊伟/摄)


       表演者们大多来自当地的岳氏家族曲子协会,在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岳维萍的带领下,他们将个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的虔诚,悉数融入这悠扬的曲调之中。每一个音符、每一句唱词,都仿佛带着天山的风、准噶(gá)尔盆地的泥土芬芳,深深触动着在场每一位观众的心弦。


       在这里,新疆曲子不仅是表演艺术,更是情感的纽带和文化身份的认同,是流淌在呼图壁人血液中的乡音。


       溯本追源 丝路古道上的艺术融合


       新疆曲子,俗称“小曲子”或“社火曲子”,是一种由汉、回、锡伯等多个民族的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共同创作、共同演绎的地方戏曲剧种,已有近百年历史。它的诞生与发展,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文化交融史,深刻烙印着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流的痕迹。


       新疆曲子的魅力,根植于其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它并非单一文化的产物,而是在多民族文化土壤中绽放的艺术奇葩。在声腔上,它吸收了秦腔的激越、眉户的婉转;在伴奏上,三弦、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与地方打击乐器和谐共鸣;在剧目内容上,既有《李彦贵卖水》《慈母泪》等传统故事,也融入了反映本地生活、风土人情的原创内容。这种多元融合的特性,使得新疆曲子能够被不同民族的群众所理解和喜爱,成为连接各族人民情感的文化桥梁。


       雅俗共赏 新疆曲子的艺术特色


       正如呼图壁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摆新海所言:“新疆曲子是中国戏剧文化的一部分,带着泥土的芬芳绽放在民间。”它的艺术特色鲜明,既有戏曲的程式之美,又饱含生活的质朴气息。


新疆乡村艺术节暨曲子文化节上,演员们正在表演新疆曲子《挂画》片段 (马光元/摄)


       新疆曲子最大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小、巧、精、活。曲子的音乐核心是其丰富的曲牌体系。曲牌是构成其唱腔的固定曲调,不同的曲牌表达不同的情绪和场景。例如,《采莲》《红绫袴》《尕(gǎ)老汉》《哭五更》等曲牌,或欢快明丽,或哀婉缠绵,或诙谐风趣。演员根据剧情和人物情感的需要,选用不同的曲牌进行演唱,形成了“依情选牌,联牌成套”的演唱模式。其伴奏乐器以“三大件”——三弦、扬琴、四胡(或二胡)为主,配以梆子、碟子、碰铃等打击乐器,音乐质朴而富有感染力,充满了浓郁的西北风情。


       薪火相传 扎根乡土的传承之路


       任何一门古老艺术的生命力,都维系于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与奉献。在新疆曲子的传承上,家族传承与社群传承构成了两条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重要路径,尤其在呼图壁县,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


       家族,是新疆曲子传承中最稳固的单元。在呼图壁县,岳氏家族和窦氏家族是两面旗帜。以岳维萍为代表的岳氏家族曲子协会,长年活跃在社区、公园,他们的演出已经成为当地一道固定的文化风景线。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传承方式,保证了艺术风格的原汁原味和技艺的精深传授。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窦氏家族创立的丝路之花新疆曲子剧团以坐唱形式表演新疆曲子 (龚建烨/摄)


       州级代表性传承人窦永虎的故事则更具代表性。他对新疆曲子怀有深厚的情感,于2020年12月成立了丝路之花新疆曲子剧团,不仅排演传统剧目,还积极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戏。他的儿子窦世鹏,作为新疆曲子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其成长轨迹堪称典范:三岁学三弦,十二岁考入昌吉州新疆曲子剧团,2023年9月更是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戏曲艺术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的戏剧导演研究生班。从窦永虎到窦世鹏,父子二人都是一种从自发热爱到专业培养,再到反哺家乡的良性循环,为新疆曲子的未来注入了专业的、科班的力量。


       如果说家族传承是“点”上的坚守,那么社群传承则是“面”上的繁荣。呼图壁县将新疆曲子的保护与发展融入了城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独特的“曲子现象”。从校园到社区,从孩童到长者,处处可见学曲子、唱曲子的身影。


学校聘请的小曲子指导老师正在传授学生新疆曲子表演技巧(陶维明/摄)


       据呼图壁县文化馆馆长马晓溪介绍,目前全县已自发成立了十余个新疆曲子协会,拥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约1000人,每年在乡村、社区、节庆活动中的演出高达150场次。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系统。“小曲子”在这里找到了“大舞台”,真正实现了从“濒危”到“繁荣”的转变。


       守正创新 非遗保护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新疆曲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06年,新疆曲子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无疑是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国家级的认可,不仅提升了其文化地位,也带来了切实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呼图壁县作为自治区级的新疆曲子传承基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立了专门的新疆曲子协会,组织专家和老艺人对散落民间的曲谱、声像资料进行系统性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为这门艺术建立了宝贵的档案库。


新疆乡村艺术节暨曲子文化节上,演员们正在表演新疆曲子《夫妻关灯》 (王俊伟/摄)


       当地政府通过举办艺术节、送戏下乡、设立传承人奖励机制等多种方式,为新疆曲子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环境。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与自下而上的民间热情相结合,形成了强大的保护合力。


       保护非遗,不是将其封存在博物馆里,而是要让它活在当下,与时代共鸣。新疆曲子的传承人们深谙此道。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他们大胆进行创新,将现代生活和时代精神融入创作之中。窦永虎的剧团排演的现代戏《脱贫攻坚奔小康》《阳光路上出彩中国》等剧目,就是成功的尝试。这些作品用观众熟悉的曲调,讲述着身边发生的新故事、新变化,让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更容易被年青一代所接受。


新疆乡村艺术节暨曲子文化节上,小演员正在表演新疆曲子《李连贵卖水》片段(龚建烨/摄)


       伴随着醇厚的奶茶和甘甜的瓜果,在天山南北的村镇院落、城市广场,新疆曲子的旋律依然在回响。它时而激昂高亢,唱出边疆儿女的豪迈与坚韧;时而婉转缠绵,诉说家长里短的喜怒哀乐。它不仅仅是一种戏曲,更是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方式、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的生动写照,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灵之歌”。


       新疆曲子穿越了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一代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呵护下,这一根植于丝路沃土的艺术瑰宝,正以更加生动、多元和自信的方式,向世界讲述着真实、美丽、和谐的新疆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持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