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的棉田与胡杨林之间,一双双曾经握着锄头的手如今却拿起了画笔,用浓郁的色彩描摹丰收的喜悦,用张扬的线条勾勒各族人民的新生活,用生动的画面展现各族人民的欢乐和奋斗,这些诞生于农闲时光的画作,如今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刀郎农民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农民画画家创作的以“明月映天山”为主题的水墨画、农民画长卷
从20世纪70年代的13人创作小组到如今遍布城乡的创作队伍、从墙上的涂鸦到如今的文化产业,阿瓦提刀郎农民画不仅成为“中国农民画之乡”的金字招牌,更走出了一条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乡土里长出的艺术 刀郎农民画的文化基因
阿瓦提县的乡间地头,藏着刀郎农民画最本真的灵感。20世纪70年代,当地13位农民在农闲时拿起画笔,将叶尔羌河畔的农耕场景、麦西热甫的欢腾舞姿、胡杨林里的放牧生活搬上画布。没有学院派的技法束缚,他们用最直接的情感表达:葡萄架下的聚会必须铺满紫色,打麦场上的欢歌要让人物的笑容咧到耳根,就连毛驴的眼睛也要瞪得溜圆——这种源自生活的艺术,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太阳的温度,逐渐在阿瓦提大地蔓延。

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的农民画《牧羊人》
农民画画家们承袭了刀郎木卡姆的叙事传统,一幅画里能同时呈现春耕、夏耘、秋收的场景;借鉴了刀郎舞的刚劲线条,画中人物的手臂总是夸张地舒展,仿佛下一秒就要踏歌起舞。27岁的传承人乃比江·阿布都热合曼说:“我们画画就像本地人唱歌,不用谱子,完全跟着心走。”
这种生于民间的艺术,天然带着民族团结的基因。在阿瓦提县英艾日克镇的墙绘上,农业技术员指导农民种棉花、指导工匠做手鼓的场景随处可见。2024年,6位农民画画家共同创作的7.5米长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将各民族人民共庆节日、共护生态的画面融为一体,成为跨越语言的情感纽带。正如县文化馆馆长何云所说:“农民画里没有生硬的道理,却藏着最朴素的认同。”
从画室到市场 产业化的破局之路
“以前画画是解闷,现在还能赚钱”。这是阿瓦提农民画画家最直观的感受。刀郎农民画的产业化转型,始于政府搭建的“扶上马、送一程”平台,成于市场导向的创新实践,最终实现了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政策托底为产业起步护航。阿瓦提县政府将农民画作为文化名片重点培育:为合作社提供创作场所,通过政府补贴分三个等级领取补贴;组织画家参加全国农民画展、文化博览会,仅2023年就斩获5个奖项,让刀郎农民画走出新疆。更关键的是“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机制——邀请农民画画家下乡授课,选拔骨干画家赴浙江交流学习,2023年以来已举办培训班10余期,13名农民在画笔与市场间找到了平衡。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刀郎农民画爱好者正在认真创作
文创开发让画作“活”起来。合作社不仅销售原创画作,更将图案延伸到生活场景:葫芦上的刀郎舞姿、手鼓上的丰收图景、慕萨莱思酒包装上的小白羊……古力扎尔的这幅作品让特产销售额提升30%,展现了“艺术赋能产业”的潜力。目前当地已开发6大类10余种文创产品,其中“农民画+旅游”的组合拳尤为亮眼——在刀郎部落景区,游客可以亲手绘制石头画,带走专属的阿瓦提记忆,文创收入已占景区营收的四成。
订单模式让创作接地气。画家们不再闭门造车,而是跟着市场需求作画:乡村振兴需要的政策宣传画、景区需要的主题墙绘、企业需要的文化logo……阿瓦提镇的农民画画家古力扎尔·吐尼亚孜,仅凭为各村绘制民族团结主题墙,年收入就增加5000元左右。这种“按需创作”的模式,让农民画从自我表达转向社会服务,拓宽了生存空间。
画笔绘就乡村新貌 社会效益的多维绽放
在阿瓦提县,农民画的价值早已超越艺术本身。它像一根无形的线,串联起乡村美化、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等多重议题,成为基层治理的“软实力”。
墙绘让乡村成了“露天美术馆”。走进也克力村,昔日斑驳的土墙变成了多彩的画布:“党的好政策”专栏里,廉洁、惠民政策以农民画形式呈现;巷道两侧,人们劳作、欢歌的场景诉说着乡愁;文化广场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题画旁,孩子们总爱驻足临摹。这些画作既美化了环境,又成了政策宣传的“讲解员”,村民们说:“看画就像看故事,道理自然就懂了。”

新疆阿克苏阿地区瓦提县,接受培训的学员认真学习刀郎农民画绘画知识
传承让非遗焕发新生。作为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农民画的活态传承意义非凡。合作社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培养新人,51岁的老画家阿依加马丽·阿吾提带出5个徒弟,最小的只有12岁;建立作品档案库,收录3000余幅代表作,以视频的形式记录刀郎农民画技法;在阿瓦提县文化馆对中小学生开设兴趣课,让画笔成为孩子们认识传统文化的工具。如今,全县40岁以下画家占比达20%,刀郎农民画正从“老人的手艺”变成“年轻人的热爱”。
艺术成为民族团结的黏合剂。农民画创作常常是多民族协作的过程:在创作2024年国庆长卷时,6位画家用时一个月,你画葡萄架,我补人物表情,争执中加深理解,合作中凝聚共识。这种“艺术对话”比说教更动人,正如画中描绘的那样,各民族在画布上相拥,在生活中相融。
经验启示:小画笔里的大文章
阿瓦提刀郎农民画的实践,揭示了传统文化产业化的深层逻辑:尊重民间智慧,才能激活内生动力;对接市场需求,方能实现持续发展;融入时代主题,才会彰显社会价值。

以阿瓦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维吾尔族叼羊”为主题的作品——《叼羊》
其核心经验在于“三个结合”:把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既把握艺术创作的正确方向,又充分激发创新创作活力;把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让老题材焕发新活力;把个人创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使艺术从自我表达走向公共服务。
如今,阿瓦提县正规划建设“刀郎农民画传承中心”,推动创作、生产、销售一体化,让更多农民拿起画笔,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从棉田到画室、从作品到产品、从文化到产业,阿瓦提刀郎农民画的华丽转变证明:乡村不仅有田野,更有文化的沃土;农民不仅是生产者,更能成为文化的创造者。
当画笔与锄头相遇,当传统与现代交融,这片土地上正生长出更多文化振兴的可能。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