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疆阿克苏库车市大馕小巷的烟火升起,刚出炉的大馕带着芝麻与洋葱的焦香飘向街巷;当龟(qiū)兹(cí)非遗工坊的铜锤敲响,红铜在匠人手中渐成刻有菱形格纹样的器具;当赛乃姆的鼓点在夜市响起,游客与本地居民踩着节奏共舞,库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融入市井生活、跳动在时代脉搏里的鲜活生命……
舞者在新疆库车百姓大舞台表演龟兹乐舞
近年来,库车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进文化润疆高地中的独特作用,以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为抓手,延续文化根脉,以“活化”为钥匙,解锁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密码,让千年龟兹文化在创新实践中绽放出更加炽热的光彩。
从“藏于深巷”到“融入日常” 让非遗成为生活的风景
库车人懂得,最好的保护是让非遗“用起来”。曾经只在节庆亮相的技艺,如今已成为城市生活的日常元素。库车大馕的变迁最具代表性,传统大馕直径可达1米,虽承载着“团圆”的寓意,却难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非遗工坊的师傅们便在保留“薄脆香”精髓的基础上,开发出巴掌大的“便携馕”,印上简化的龟兹飞天纹样,成了上班族的早餐、游客的伴手礼。走进库车的超市,货架上的馕品种多达20余种,从核桃馅到玫瑰味,传统手艺与现代口味碰撞出奇妙的火花,让“馕”中之物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
新疆库车非遗——大馕
铜器制作技艺的“破圈”同样动人。在“铜器制作技艺”传承基地,传承人卡迪尔·尼亚孜的工作台前总围着人。有游客学着用小锤敲制铜盘,也有设计师来请教纹样灵感。那些曾用于祭祀、婚嫁的红铜器具,如今化作了台灯底座、茶具套装,甚至手机支架——匠人在传统缠枝纹中加入几何线条,让古老图腾与现代审美对话。卡迪尔的儿子原本在外打工,看到自家的铜器通过电商卖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决定回乡学艺,他说:“老手艺能挣到钱,还能被年轻人喜欢,这比啥都强。”
从“单向展示”到“双向互动” 让体验激活传承的热情
“看不如做,听不如唱”,库车将非遗从观赏性推向参与感,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在改造一新的龟兹非遗工坊里,互动体验区总是最热闹的地方,孩子们戴着小围裙学做土陶,虽然泥巴粘得满手都是,却在师傅的指导下捏出了第一个“迷你瓶”;年轻人跟着赛乃姆传承人学抖肩、转腕,对着镜子纠正动作,笑声混着鼓点格外欢快;就连看似“高冷”的十二木卡姆,也被改编成简易弹唱版本,游客可以拿着都塔尔跟着节奏拨弦,感受旋律里的民俗风情。
新疆库车市民间艺人表演十二木卡姆
这种互动还延伸到了校园、社区。库车三小的“非遗小课堂”上,自治区非遗顶碗盘子舞代表性传承人努尔萨罕·巴哈吾顿会带着孩子们先玩“顶书走路”的游戏,再循序渐进传授顶碗技巧。“一开始总掉碗,后来发现身体稳了,心也静了。”五年级学生艾克拜尔说,他现在能顶着三个碗跳完整段舞蹈,还在学校艺术节上拿了奖。社区里的“非遗大舞台”更热闹,每月一次的展演中,既有老艺人的“原汁原味”表演,也有年轻人改编的赛乃姆街舞,台下观众跟着节奏拍手,台上台下连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从“地域符号”到“文旅IP” 让融合拓宽传播的边界
库车的文旅融合,从来不只是“非遗+景区”的简单叠加,而是让文化基因渗透到旅游的每一个环节。在库车大馕城,游客不仅能看馕、吃馕,还能走进馕文化展厅参与“馕文化体验游”,跟着导游了解馕坑、调酵母、馕坯花纹,听讲解员说“库车大馕薄如纸,是为了让商队方便携带”的丝路故事。这种“技艺+历史”的体验,让游客记住的不只是味道,更是背后的文化密码。
新疆库车市,游客和赛乃姆代表性传承人共舞
节庆活动则成了非遗“出圈”的舞台。每年的多浪龟兹文化旅游节、龟兹文化艺术系列活动上,非遗巡游总能引爆全场:萨玛瓦尔舞演员头顶铜壶踏歌而行,壶中清水晃而不洒,传递着“以茶会友”的古老礼仪;顶碗盘子舞方阵走过时,阳光照在碗碟上折射出细碎金光,仿佛重现了龟兹乐舞的盛景;最让人惊喜的是“非遗快闪”,铜器匠人突然在街头敲响铜铃,赛乃姆舞者从人群中跳出,游客纷纷拿出手机记录,随手发的短视频在抖音上收获数万点赞。
从“传统守成”到“创新表达” 让年轻力量注入新活力
吸引年轻人,非遗才有未来。库车鼓励“守正创新”,让古老艺术与现代潮流碰撞出火花。当地的青年设计师团队,从石窟壁画里找灵感,设计出“龟兹石窟”系列T恤,用抽象线条勾勒飞天与葡萄藤;他们将赛乃姆的经典动作转化为表情包,“抖肩”“转腕”的动态图案成了年轻人聊天的新符号。这些文创产品摆进景区商店,很快就被抢购一空,“买的不是物件,是把库车的文化戴在身上。”一位游客说。
新疆库车非遗铜器制作技艺
数字技术更让非遗“插上翅膀”。库车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中心里,扫码就能观看十二木卡姆的全息演出,在360度旋转屏幕能看清铜器纹样的每一个细节;传承人开设的直播间里,卡迪尔一边打铜器一边讲解“红铜要烧到暗红才好塑形”,每次在线人数都超过千人;甚至有音乐人将库车民歌的旋律采样,融入电子音乐,制作出“龟兹风”舞曲,在年轻人的聚会中播放,古老的音符,就这样跳进了现代的节奏。
新疆库车市传统陶艺匠人用双手传承技艺,彰显文化魅力
如今的库车,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是年轻人手机里的表情包,是游客手心里的温度。当铜器的叮当声与夜市的喧闹相融,当赛乃姆的舞步与孩子的笑声交织,这座城市正用最生动的实践证明:守护文化根脉,不必困于过去;激活非遗活力,只需拥抱当下。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库车的民间艺术正奏响最动人的时代乐章。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