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聚焦> 详情
针尖上的传承:温宿柯尔克孜族刺绣的复兴之路
2025年09月04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曾德明 何玲玲

  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这片镶嵌在天山南麓的土地,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新疆阿克苏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绣娘与玛纳斯表演者共同展示柯尔克孜族刺绣.jpg

  新疆阿克苏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以玛纳斯艺术形式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

  

  柯尔克孜族刺绣在这里传承千年,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柯尔克孜族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理解,不仅蕴含着他们生活的生动印记,更藏着温宿大地深厚的文化密码。

  

  近年来,温宿县以政策为坚实风帆,以深度挖掘为稳固船锚,以广泛传播为强劲羽翼,全力推动柯尔克孜族刺绣从毡房的角落,逐步走向广阔的舞台,使其成为民间文艺传承创新的“温宿样板”。

  

  政策护航:织密“全链条”支持网络,让刺绣技艺有“靠山”

  

  温宿县深刻认识到民间技艺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的脆弱性,为了让柯尔克孜族刺绣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长久传承和发展,精心量身打造了一套“政策组合拳”,构建起从保护到发展的全方位、无死角的坚实保障网络。

  

  资金“输血”,解燃眉之急。设立柯尔克孜族刺绣专项扶持资金,对传承人工作室的建设给予资金支持,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和提升刺绣技能。自2022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已超过10万元。博孜墩乡的刺绣合作社获得了2万元的启动资金,这使得绣娘们再也不用为购买针线、租赁场地等基本问题而发愁,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刺绣创作中。

  新疆阿克苏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非遗传承人布如力·斯开克给孙女传授刺绣技艺.jpg

  新疆阿克苏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非遗传承人布如力·斯开克给孙女传授刺绣技艺

  

  人才“造血”,强传承根基。大力实施“刺绣传承人培育计划”,选送8名青年绣娘到浙江金华、广州深圳、新疆乌鲁木齐、新疆伊犁等地学习现代设计理念,将这些新知识与柯尔克孜族刺绣的传统技艺相结合。目前,全乡已成功培养出县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0名(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形成了“老带新、传帮带”的良好传承梯队,为刺绣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机制“固血”,聚多方合力。建立起“文旅局+乡政府+合作社”的紧密联动机制,三方各司其职、协同合作。文旅局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负责制定柯尔克孜族刺绣产业的发展规划,为其指明方向,并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乡政府积极作为,为刺绣产业提供场地支持,解决实际发展中的空间问题;合作社则充分发挥市场对接的作用,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将绣娘们的作品推向市场。

  

  深挖巧创:从“老手艺”到“新表达”,让刺绣故事有“温宿味”

  

  曾经,柯尔克孜族刺绣大多散落于民间的生活用品之中,虽质朴却缺乏系统的整理与创新。温宿县通过“挖内涵、融特色”的方式,让这门古老的技艺摇身一变,成为讲述温宿故事的独特载体。

  

  普查溯源,打捞刺绣密码。组织专业的文化工作队深入博孜墩乡的山谷牧场、农家毡房,开启了一场地毯式的文化普查之旅。他们走访了80余位老人,通过与老人们的深入交流,工作队收集到百年以上的刺绣旧物50件,这些旧物见证了柯尔克孜族刺绣的悠久历史。经过仔细研究和整理,梳理出“生命之树”“猎鹰展翅”等20余种传统纹样,其中不少纹样巧妙地融入了温宿天山、托木尔峰等独特的自然意象,展现了温宿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柯尔克孜族文化的完美融合。

  新疆阿克苏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非遗传承人布如力·斯开克在绣布上绘制刺绣图稿.jpg

  新疆阿克苏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非遗传承人布如力·斯开克在绣布上绘制刺绣图稿

  

  融入史诗,注入文化灵魂。将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的经典场景通过刺绣艺术生动地呈现出来。绣娘们凭借精湛的技艺,用盘针绣表现战马奔腾时的矫健与勇猛,针脚细密,线条流畅,仿佛能让人听到战马的嘶鸣声;用打籽绣勾勒英雄铠甲的纹理和质感,饱满的籽绣颗粒,使铠甲看起来坚固而威严。经过精心创作,诞生了《玛纳斯·温宿征战图》等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将史诗中的故事转化为视觉艺术,让刺绣不再仅仅是一种装饰技艺,更成为了一部“看得见的史诗”,承载着柯尔克孜族的历史和文化精神。

  

  本土赋能,彰显地域特色。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充分利用温宿本地的资源优势,采用本地出产的棉花纺线,这种棉线质地柔软、韧性好,非常适合刺绣。以戈壁红柳、河谷胡杨等天然植物为染料进行染色,不仅使绣品的颜色更加自然、环保,还带有一种独特的植物清香。基于此开发出“天山雪菊”“峡谷丹霞”等具有鲜明温宿地域标识的新纹样。同时,保留柯尔克孜族“男绣刀鞘、女绣毡房”的传统习俗,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让刺绣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的根脉,又能紧密贴合现代生活,充满生活气息。

  

  多元传播:从“乡野角落”到“大众视野”,让刺绣魅力传出去

  

  温宿县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积极打破传统局限,通过“线上+线下”“本土+外界”的多元化传播方式,让柯尔克孜族刺绣的魅力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

  

  搭建本土舞台,激活内生动力。在县城非遗展厅设立刺绣专区,结合旅游旺季开展“绣娘现场秀”活动,游客们可以亲眼见证绣娘们飞针走线的高超技艺,还能与她们互动交流。2023年以来,仅通过本土销售,就带动绣娘人均增收超过1万元,让绣娘们切实感受到了刺绣带来的经济收益,进一步激发了她们传承和发展刺绣技艺的积极性。

  微信图片_20250904092717.jpg

  新疆阿克苏温宿县柯尔克孜族刺绣成品

  

  借力区域联动,拓宽展示平台。积极组织绣娘参加“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大型活动,这些活动汇聚了来自各地的文化精英和艺术爱好者,为柯尔克孜族刺绣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绝佳平台。与阿克苏地区文旅部门紧密合作,将刺绣元素巧妙融入旅游纪念品开发,如制作带有刺绣图案的手提包、钱包、化妆盒等,让游客在游览温宿美景的同时,能够把这些蕴含着温宿文化特色的纪念品带回家,将柯尔克孜族刺绣的魅力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拥抱数字时代,放大传播声量。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数字媒体的传播优势,拍摄博孜墩柯尔克孜族刺绣系列短视频,以纪实的手法记录绣娘们从采摘染料植物到精心完成作品的全过程,让观众深入了解刺绣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这些短视频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热门平台上广泛传播,播放量累计超过1.2万次,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柯尔克孜族刺绣技艺,使柯尔克孜族刺绣成功“触网出圈”,走向更广阔的大众视野。

  

  长效赋能:从“文化遗产”到“发展动能”,让刺绣价值可持续

  

  温宿县积极推动柯尔克孜族刺绣从单纯的“文化保护”向“赋能发展”转变,让这一传统技艺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带动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成立“博孜墩刺绣合作社”,采用“合作社+绣娘+电商”的创新发展模式。合作社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将分散的绣娘聚集起来,形成规模化生产;绣娘们专注于刺绣创作,发挥自己的技艺特长;电商则搭建起销售桥梁,将绣品推向全国市场。这种模式成功带动全乡12名妇女就业,其中脱贫户占比达100%。绣娘布如力·斯开克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曾经她只能围着灶台忙碌,生活经济来源有限。如今,通过参与刺绣工作,她凭借自己的手艺,年增收超过3万元,实现了从家庭主妇到职业绣娘的转变,生活也变得更加富足和自信。

  新疆阿克苏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绣娘与玛纳斯表演者共同展示柯尔克孜族刺绣.jpg

  新疆阿克苏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绣娘与玛纳斯表演者共同展示柯尔克孜族刺绣

  

  促进民族团结,筑牢精神纽带。开展“多民族绣娘结对子”活动,汉族、维吾尔族妇女与柯尔克孜族绣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柯尔克孜族绣娘传授刺绣技艺,其他民族绣娘则带来不同的文化视角和创意灵感。她们共同创作“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各民族交流交融的见证。在创作过程中,大家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让刺绣成为连接各民族情感的“连心线”,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

  

  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文化IP。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在设计研发方面,引入专业的设计团队,结合现代时尚元素和市场需求,对柯尔克孜族刺绣进行创新设计;生产销售环节,整合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拓宽销售渠道;研学体验板块,开展刺绣体验课程、文化讲座等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刺绣的魅力,传播柯尔克孜族文化。

  

  温宿县博孜墩乡的柯尔克孜族刺绣,是民间艺术在政策精心呵护下实现“活态传承”的生动写照。从一针一线的坚守,到千丝万缕的创新,这门古老技艺正以独特的“温宿表达”,奏响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美妙乐章,为民间文艺传承发展贡献着宝贵的“温宿智慧”。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