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聚焦> 详情
古调新韵:华阴老腔与时代脉搏共振
2025年09月13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杨波 李欢颜

  西岳华山脚下,渭水河畔,一阵苍凉而雄浑的唱腔传来,带着泥沙的粗粝,这里是华阴老腔发源地陕西省华阴市。2016年,华阴老腔登上央视春晚后,便按下了发展的“快进键”,也承担起了传承创新的时代使命。

  

  黄河号子,千年回响

  

  华阴老腔的根,深植在黄河的滚滚波涛里。据《华县志》记载,老腔起源于西汉时期,其诞生与黄河漕运息息相关。当时,华阴地处漕运要道,船工们在拉纤行船时,为统一节奏、鼓舞士气,创作出这种高亢激昂的唱腔。这种带有浓厚原生态特征的艺术形式,经过岁月沉淀,逐渐发展成独具特色的戏曲剧种。

  1ac00086af9c48aeeb67764d399f9ac.jpg

  华阴老腔的艺术特色鲜明,其唱腔高亢激越、粗犷豪放,表演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演唱时一人主唱,众人帮腔,伴奏乐器简单却富有特色,主要包括月琴、板胡、钟铃、梆子等。月琴的清脆、板胡的悠扬、钟铃的清脆、梆子的节奏,共同构成了老腔独特的音乐风格。唱本多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故事,内容充满英雄气概和家国情怀。

  

  在华阴市双泉村张氏家谱中,我们发现了明万历年间关于老腔演出的详细记载:“张家班社,每逢节庆,必唱老腔,观者如堵。”这段记载证实了这门艺术在民间流传的悠久历史。清乾隆年间,老腔进入鼎盛时期,仅华阴地区就有十几个老腔班社活跃在城乡之间。一句“不看老腔戏,枉到陕西地”,便是对其文化地位最生动的诠释。

  

  时代变迁,薪火相传

  

  新中国成立之初,老腔迎来了第一个春天。在老艺人张全生的奔走下,“全生的皮影戏”班社正式成立。那时没有华丽的戏台,艺人们就在村头的打谷场上支起幕布。一盏油灯,几件乐器,便能唱到月落星沉。这一时期,老腔艺人尝试将新时代的内容融入传统剧目,创作了《白毛女》《血泪仇》等新编剧目。

  cc84cd6e1f4c5c055c2c100bfaaf13b.jpg

  六七十年代,老腔艺术遭遇重大挫折。许多传统唱本被毁,老艺人被迫改行,传承链几近断裂。改革开放后,在文化和旅游部门的支持下,老艺人王振中(艺名“白毛”)等人重新组建老腔剧团,开始抢救性保护工作。他们凭着记忆,一点一点地恢复传统唱本和唱腔,使老腔艺术得以重生。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娱乐方式多元化,老腔在20世纪90年代再次面临严峻挑战。至20世纪末,老腔观众严重老龄化,演出市场急剧萎缩,传承人青黄不接。最困难时,全市能登台演出的老腔艺人已不足十人,这一千年艺术濒临失传的危机。当时的老艺人张喜民痛心地说:“眼看着这门艺术就要断在我们手里,心里着急啊!”

  

  守正创新,文脉永续

  

  面对老腔传承的困境,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积极向外推广老腔艺术文化,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系统性保护措施。

  

  创新传承教育模式,实施“老腔进校园”工程,让非遗文化从娃娃抓起,努力培养新人。在全市部分中小学开设老腔兴趣班,并编写教材,定期邀请华阴老腔艺人走进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孩子们最初对老腔是陌生而好奇的,但当老艺人放开嗓子唱起《借赵云》的段子时,孩子们的眼睛立刻亮了。渐渐地,课间时分的校园里也能听到稚嫩的老腔唱段。“华阴老腔”艺人张香玲及团队还根据当前乡村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工作,创编出《最美少年人》《家乡美》《小二郎上学》等一系列朗朗上口的老腔作品。

  d94ed91ccd8b6fabca5b2e98a8c7c2a.jpg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登华山·听老腔”特色旅游品牌。将老腔演出纳入华山景区文化体验项目,打造开发老腔文创产品,包括老腔音像制品、乐器模型、主题工艺品等。站在华山之巅,听着这苍劲有力的老腔,仿佛听到了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心跳。

  

  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组织老腔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先后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开设老腔专属抖音号、视频号,年发布短视频200余条。2024年,老腔相关内容全网播放量突破1.2亿次,有效扩大了艺术影响力。与央视合作拍摄纪录片《守护非遗之美》,生动呈现新时代华阴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新局面、新气象。

  

  匠心传承,艺魂永驻

  

  非遗保护,关键在于“活态传承”。在华阴老腔的传承道路上,一代代表演艺术家付出了艰辛努力,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传承人队伍。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喜民今年已78岁高龄,仍坚持每周授课。他精通老腔的所有唱腔和技法,被誉为“活字典”。近年来,他口述整理出50多个濒临失传的传统剧目,为老腔保护立下汗马功劳。他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把肚子里的东西都倒出来,传给年轻人。”

  

  以张建民、张卫东为代表的中年传承人作为中坚力量,在保持老腔本真的基础上,对唱腔和表演进行了适当创新,使老腔更符合现代审美。张建民带领剧团创新演出形式,将传统坐唱改为舞台表演,增强了观赏性。他带领剧团每年演出百余场,观众达10万人次,有效扩大了老腔的影响力。

  

  最令人欣喜的是一批年轻传承人崭露头角。“90后”传承人张猛将老腔与《英雄联盟》融合,创作出《鳄鱼大战狗头》等作品,游戏角色化身皮影,在幕布上灵动起舞,借助老腔唱出角色心声,打斗场面特效超级炫酷,在B站获得百万点击量。他说:“我们要用年轻人的方式,让老腔活起来、火起来。老腔不仅要传承,更要创新,要让它与时代同频共振。”

  

  这些传承人不仅守护着老腔的传统精髓,更以开放的心态推动老腔与当代审美对话。他们深入乡村社区开展公益演出,走进学校讲堂传授老腔艺术,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将华阴老腔带向更广阔的舞台。

  

  华阴老腔不仅是华阴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彰显着地域的特色。口口相传几千年,唱的是千年不变的家国情怀,传的是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新的时期,我们将继续肩负起保护传承老腔文化的责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