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与汉水汇聚,孕育出武汉这座城市深厚的文明底蕴。武汉老码头,不仅是贯通南北的交通集散枢纽,更是武汉人“尚善、守礼、互助、开放”文明理念的诞生地。当老码头的汽笛声穿越时空,在江夏区五里界街锦绣村落地回响,这片曾沉寂的农房荒地被赋予新的生机。占地110亩的江夏里武汉老码头文化美食街区,以“文旅为骨、文明为魂”的创新实践,延续武汉文脉,书写着文明新篇,成为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解。
江夏里·武汉老码头夜色
江夏里武汉老码头文化美食街区“五一”开业,凭借沉浸式码头文化体验,成为江夏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的“新引擎”。为打造这一标杆,五里界街锦绣村通过成立全区首个“强村公司”、引进专业文旅团队,把空心村打造成网红地,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短短百日,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由38栋闲置农房与荒地蝶变而成的这方天地,不仅是“村集体投资+专业化运营”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本,更成为文旅助力文明新风尚的生动写照。
精神文明扎根文旅土壤 实践阵地延伸服务触角
“文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生活的温度。”江夏里武汉老码头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深深扎根于文旅场景的沃土。
“以前村里的精神文明宣传,多是宣传栏上的标语、喇叭里的口号,村民听着远,游客看不到。”江夏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工作人员说。如今在江夏里,文明早已跳出“纸面”,成为文旅场景的有机部分。
武汉首届非遗古彩戏法大会
在这里,精神文明建设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游客在品味老武汉美食时,能随手取阅文明旅游手册;村民在参与景区运营时,可通过实践点的技能培训提升素养。游客与村民的互动,形成了文明新风的传播闭环。游客通过手册了解文明规范,村民通过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双方在美食体验、文化互动中建立起双向示范关系。这种共生共融的场景中,文明场景的烟火气,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具象的载体。游客带着孩子在美食体验区,会被志愿者提醒“别把吃剩的食物和纸杯纸碗乱丢,工作人员清扫不容易”,孩子便会主动把垃圾放进回收桶。这种在互动中自然生长的文明,比任何标语都更有力量。
文明实践点亮文旅征途 文明风景绘织码头美景
“人在景中游,服务景中有”,是江夏里武汉老码头最温暖的印记。开街以来,500余名文明实践者助力江夏里,在江夏里绽放一抹耀眼的“红”。交通引导的路口、旅游咨询的展台、应急救助的现场,这些文明实践者在江夏里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光芒。文明实践者小张用微笑解答游客涂女士的疑问;黄师傅用耐心维护园区的秩序;徐医生用专业守护旅途的平安……他们,让“文明旅游”从倡议变为行动。
江夏里·武汉老码头民俗文化表演
游客兰先生在5月的一天化身江夏里“文明记录者”。他拍游客自觉排队乘车,拍志愿者帮老人推轮椅、给游客指引方向、帮助中暑游客拿药送水的画面,这些温暖人心的镜头在他的手机里一一呈现。兰先生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觉得文明是‘高大上’的词,现在发现就是有人看到小孩摔倒扶一把,有人自觉排队买东西。”他说这是“江夏里的温柔”,是文明旅游的样子。
文明实践的温度,更融入文化体验的肌理。在非遗文化体验区,志愿者手把手教游客学汉绣、编棕编,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轻声提醒“爱惜材料、文明体验”;在水上舞台剧的观众席旁,文明实践者引导大家“有序入座、安静观赏”。
环境治理筑牢文明根基 水清岸绿映照码头新颜
作为长江文化历史地标的延续,江夏里武汉老码头深知生态底色是文明的基石。为守护这片兼具旅游观光与社区生活功能的天地,景区常态化开展环境治理志愿服务,每天清晨,村民程师傅和10位“环境守护员”会沿着街区清扫,“以前扫自家门口都嫌麻烦,现在看到游客对着干净的巷子拍照,心里特自豪。”程师傅说。午后的消毒员细致擦拭设施,垃圾分类点宣传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劝阻乱扔垃圾的身影成为江夏里流动的风景线。
志愿者在江夏里·武汉老码头服务游客
当千盏渔灯点亮夜空,倒映在洁净的水面,光影与清波共舞的美景背后,是“环境治理护航景区文明”的坚守。干净整洁的街巷、绿意盎然的角落、有序停放的车辆,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更在无声中培育着“爱护环境”的文明自觉。在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游客与村民共同守护家园的行动自觉。
文明风尚赋能文旅融合 点石成金实现村企共赢
文旅激活的不仅是文明,还有乡村的“造血”功能。江夏里的实践证明,当文明成为文旅的“附加值”,发展便有了更持久的动力。江夏里武汉老码头文化美食街区人声鼎沸,青石板路、复古招牌与码头渔灯交相辉映,开业首日便吸引4万人到访。预计全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提供保洁、餐饮、演艺等岗位200余个,村民年均增收3万至5万元。锦绣村村民孙联河说:“以前我工作不稳定,只能在外打零工,挣得也不多,搬到还建小区后,我就开始摸黑起早地干绿化,手艺慢慢练出来了,江夏里一开张,我就赶紧去应聘绿化岗位,现在工作稳定,一个月能赚5000块钱。”村民的钱袋子鼓了,文明的底气更足了,村民们在江夏里的工作之余,也不忘劝导游客爱护环境,文明旅游。
村集体的“家底”厚了,文明建设更有保障。通过街区运营,锦绣村集体年增收入300万元。村里谋划对红白理事会的“家晏中心”进行提档升级,为村民办宴席提供更贴心的服务,把勤俭节约融入每一桌宴席,每一份礼金,让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江夏里·武汉老码头人气满满
更显着的是村民观念的改变。以前村民觉得文明不能当饭吃,现在明白“文明能当饭吃”——游客愿意为干净的环境、热情的服务多消费。这种认知的转变,让文明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形成了文旅促发展、发展兴文明、文明引文旅的良性循环。
从闲置农房到文旅地标,从撂荒土地到文明热土,江夏里武汉老码头的变化,印证着一个道理:文旅是传播文明的载体,文明是文旅发展的灵魂。文明传承融入文旅场景,让历史活起来,文明便能自然生长;精神文明建设不是独角戏,调动村民、游客、运营方共同参与,才能画出最大同心圆;文旅与文明的融合,最终要落到发展上,让村民富起来、乐起来,让游客笑起来、暖起来,文明的种子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当精神文明建设扎根文旅场景,当文明实践服务温暖旅途,当环境治理守护生态底色,文旅与文明便形成了良性循环,既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文明,也让村民在参与中践行文明,进而共同绘就出乡村振兴与文明进步的和谐画卷。江夏里武汉老码头的新故事,正成为新时代“文旅助力文明新风尚”的鲜活范本。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