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国境线旁,广西百色、崇左两市的边境村寨里,一个个农家书屋如文化灯塔般伫立,以浸润人心的力量,筑牢稳边固边的“精神堡垒”,成为了民族团结的“文化桥梁”。
这些扎根边境的文化阵地,正以创新姿态探索“文化戍边”的新路径:从红色基因传承到民族语言互学,从生产技能提升到文明乡风培育,农家书屋不仅是边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精神家园,还成为了边疆地区“稳得住心、固得住根”的文化纽带。
边关共读:书屋里的家国课堂
百色市那坡县平孟镇自2022年启动“边关共读计划”以来,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阅读活动与守卫边疆使命紧密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巩固边民的国防意识,让阅读活动在边疆地区绽放出独特光彩。
今年5月,在平孟镇弄汤村农家书屋,平孟天池国防民兵哨所哨员与边民围坐一起,共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国界法》《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谱》。“书中分享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热血沸腾,作为新时代护边人,我们更要扛起责任!”护边员李万新翻阅《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谱》后感慨道。
“界碑在哪里,责任就在哪里!”全国最美奋斗者、平孟天池国防民兵哨所哨长凌尚前分享了自己的守边故事。这位扎根边境40余载,以哨所为家、以界碑为邻的老哨长,用朴实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让“守边固防”的信念在群众心中扎根。
今年6月4日上午,在百色市靖西市岳圩镇大兴村农家书屋内,“军民共读一本书,童心共筑边防梦”主题活动热烈开展。身着校服的孩子们围坐一起,全神贯注地聆听岳圩镇武装部部长讲述国防知识,深入了解欧保尔的英雄事迹,让孩子们触摸到“不畏牺牲”的具象内涵。在书吧里,军绿色迷彩服与校服同框,阅读在此刻超越了文字本身。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还承载着戍边精神的守护与传承,是军民之间温暖的陪伴与情感联结。
岳圩镇在4个抵边村屯开设了国门书吧,护边员和老党员组成了“边关读译者”队伍,把戍边故事在国门书吧、界碑旁逐句讲解。如今,岳圩镇农家书屋的国门书吧累计借阅量达3000余册次,共读现场已成为理论传播的“活课堂”。
双语破壁:语言架起连心桥
在边境各乡村,以农家书屋作为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借助双语共读活动,让不同民族群众在交流中加深理解,为边境地区的居民学习新知识和对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那坡县在抵边村屯新设立了28个流动书架,由少数民族宣讲员、村镇干部定期组织开展“边民读书角”双语阅读活动,用“方言+汉语”的方式向群众分享书中故事,宣讲党的理论政策。其中,那坡县平孟镇的8个流动“边民读书角”书架以屯为单位每月轮换,乡镇村干部在文化活动室、党员家中、小卖部等场所搭建“移动课堂”,用“方言+汉语”的方式为少数民族群众宣讲,让群众真正理解政策。
平孟镇念井村坡曼屯瑶族群众凤美莲表示:“以前,我们屯的群众文化水平较低,书中有很多字读不懂,现在干部带着读,才知道党的惠民政策这么好!”
那坡县百省乡则依托农家书屋,在苗族、彝族聚居屯设立6个流动书柜,定期更新双语书籍,开展微型读书活动。百坎村苗族家庭吴建锋自2022年起,每月都会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借阅肉猪养殖相关书籍,他带动阅读突出,获评百色市“红城书香之家”。在百都乡,农家书屋创新服务模式,建立“群众点单”选书机制,重点配备中越双语书籍、红色经典及农业实用技术等特色藏书。
崇左市龙州县则通过“戍边读书分享”活动,将边境政策、民族文化、农业技术等作为农家书屋阅读推广目录。农闲时,邀请护边员、非遗传承人、农技专家等协同参与,开展普通话、壮语双语阅读分享会活动126场次,覆盖19个抵边村屯。
在边境学校,学生用双语朗诵诗词经典更是屡见不鲜。今年6月1日,龙州镇的贯明村农家书屋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艾香伴童趣 书香传文明”庆祝“双节”活动,全体小朋友共同用普通话和壮语朗诵了爱国诗篇《读中国》。
国门书香:文化赋能新边疆
近年来,广西立足边境地区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聚焦农家书屋服务功能完善与拓展,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深度探索农家书屋与国门文化、文化旅游发展以及乡风文明建设等多领域融合路径,在推动边境地区文化阵地建设、提升乡风文明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边境地区的文化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
崇左市大新县针对合作区边民群众、中越游客往来众多的实际,依托德天村书屋资源,及时在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跨境通道建设“国门书吧”,以展示红色经典、中越书刊、爱国主义教育、民俗文化等书籍为主,着力打造“农家书屋+国门文化”的模式。书吧的设立吸引了边境村民及游客阅读,成为了中越文化对话的“微窗口”。
龙州县水口、彬桥等乡镇利用辖区内的125个农家书屋,开展“书香守边疆·阅读促团结”全民阅读活动,通过“阵地+队伍+特色”模式,将全民阅读融入守边固边、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其中,水口镇结合界碑故事,打造“书香守边疆”品牌,惠及群众800余人次。
靖西市在六个边境乡镇分别打造“国门书屋”,将农家书屋建设与边关文化、口岸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每个书屋都设立了中越双语期刊书架,吸引边境游客阅读,其中,护龙村“国门书屋”现有图书2000余册,并添置了《胡志明与靖西》等中越双语刊物,编印边贸政策、靖西旅游中越双语小册子供群众阅读。
靖西市龙邦镇突破农家书屋传统单一的服务模式,一方面,在书屋开展边境政策法规宣讲,重点解读边贸优惠、产业扶持等政策,引导边民掌握政策红利;另一方面,组织桑蚕养殖、烤烟种植等农业技术课程,将知识转化为增收动能。这种“政策+技术”的双轨模式,既助力边民致富,又激发了群众的阅读热情,让书屋成为边境乡村的“知识加油站”。
在广西边疆乡村,一处处农家书屋、一场场文化活动,既讲述着戍边故事、促进各民族团结,又普及了技术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实践持续滋养着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界碑在暮色中化作剪影,书屋中的壮语童谣与巡边哨声形成了二重奏——这是文化戍边的生动注脚,每一页文字都在国境线上生长为新的界碑。
【编辑:周志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