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德宏边境管理支队平原边境派出所民警彭晓平,从警5年,获得2024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荣获个人嘉奖2次。作为派出所里的年轻力量,她样样精通;多“面”的她如“木棉花”般绽放在西南边陲。
冲锋在前的“女汉子”
“晓平,你干好办公室的文职工作就好,‘外勤的苦’,不是一个小姑娘受得了的。”初到案件中队的彭晓平,老民警这样交代她。
“任何岗位,都是凭能力说话的。”凭着内心攒着的一股劲,彭晓平一边将办公室工作做得井井有条,一边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为自己争取外勤机会。
2021年11月,派出所接到举报,有一“蛇头”准备将几名内地女孩带往边境伺机偷渡出境。该“蛇头”反侦查意识极强,一直不露面,正在讨论下一步侦查计划侦查员一时“犯了难”。“我可以混进那群女孩里面,这样既不容易被发现,线索也不会断。”彭晓平主动申请随警作战。
某日晚,狡猾的“蛇头”不停地改变接送时间、地点,几经辗转后彭晓平成功混入了女孩队伍中,在“蛇头”的监视下,她一路上想尽办法为战友提供位置信息;最终在边境一带成功将“蛇头”及其团伙成员全部抓获。自此,她成为中队的“掌中宝”……参加办案工作以来,彭晓平主办案件20余起,其中4起获评优秀案件。
事无巨细的“小总管”
内勤“小总管”一开始彭晓平是拒绝的。因为她打心眼里不愿被打上女性标签:“女警就只能坐办公室,干不了外勤。”但架不住所领导的“软磨硬泡”,晓平接受了安排。
从通知第一次会议的扭扭捏捏,到记录各类会议纪要的轻车熟路;从撰写第一份材料的吃力,到工作总结的信手拈来;从迎检讲解时的磕磕巴巴,到走上演讲台的行云流水。到内勤岗位上的晓平兢兢业业,干一行爱一行,一点点进步。
真正进入内勤这个角色后,晓平心里萌生出不一样的看法:“内勤岗位不像其他一线岗位的民警那样容易出成绩,但却是整个派出所的‘中枢神经’,承担着服务全局、保障工作的重要使命。”
晓平把每次任务当作历练自己的机会,担任内勤期间,她共撰写各类计划、总结、信息、材料400余篇,整理制作各类工作台账150余卷,上报报表180余份,为所内的各项工作“保驾护航”。
外籍群众的“解语花”
辖区外籍人员多,很多外籍人员听不懂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成为了辖区治理的“难题”。于是,晓平利用自己缅甸语专业优势和同事们专门为外籍人员、少数民族群众量身定做了“专属”的普法计划,并带头成立“象城普法服务队”,利用民语、缅语、汉语等多种语言,实现多语普法,拉近民警与辖区群众的距离。
一开始,服务队吃了不少闭门羹。然而晓平和队员们通过无数次入户走访,总结各类实用法治小知识,拍摄双语普法小视频,并在外籍人员居住多的社区开设双语“社区警校”,并邀请外籍人员代表做“普法小队长”。就这样跟外籍群众相处多了,每次社区走访,他们都会热情地跟晓平打招呼。
一次,准备吃午饭的晓平,了解到辖区一名外籍人员临时居留证马上就要到期,家里有急事,希望马上能办理新证件。晓平立即为其加急办理,办理完成后,食堂已经“收摊儿”了。“人民警察就是要在群众需要的时候出现,一顿饭吃不吃没关系。”彭晓平笑着说道。
“青春没有单行道!”这是彭晓平记录在笔记本扉页上的话语。这个“95后”女警,在边陲小镇这片热土上,以青春之名践行着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的成长方程式;用职责使命书写出新时代新青年的奋斗篇章;用心用情在祖国的最西南,根植着最绚丽的木棉花。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