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门风采> 详情
风愈大 志愈坚
2025年04月29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徐啸林

  2023 年盛夏,当国家移民管理局响起援疆号召,我没有丝毫犹豫,郑重地在报名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经过层层考察,我带着战友们的殷切嘱托,从渤海之滨出发,踏上了跨越 3500 公里的西行之路。这段从黄骅到阿拉山口的旅程,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一名边检民警对使命与担当的践行。

  

  抵达乌鲁木齐后,我又换乘列车,在广袤无垠的戈壁上颠簸了一整夜。当列车缓缓停靠在阿拉山口站台,裹挟着沙砾的狂风如利刃般扑面而来,瞬间击碎了我对西域的浪漫想象。执勤队老班长递来“新人礼包”—防风面罩,语气中满是过来人对新人的关怀:“这里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

  

   尽管出发前已做足心理准备,但连续半个月鼻腔渗血的不适,仍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战友们送来的加湿器成了枕边必备,睡前总要对着仪器猛吸几口湿润空气才能缓解鼻腔的干燥与疼痛。第一次执行户外勤务时,执勤服被砂砾打得 “噗噗” 作响,口袋里的润唇膏竟被强风生生吹成两截。执勤队的老张拍着我的肩膀,笑着打趣道:“这风刮起来,连戈壁滩的石头都会‘跑路’,咱们可得把根扎牢了。” 这番话既是玩笑,更是对我这个 “新兵” 的鼓励与期许。

  

  阿拉山口口岸地处中哈边境,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支点,也是中欧班列西线主要通道之一。作为边检处副处长,我深知自己责任重大,既要确保 “钢铁驼队” 安全高效通关,又要时刻准备应对各类突发警情。

  

  2023 年寒冬的一个深夜,一通紧急通报打破了口岸的宁静:一名在哈萨克斯坦遭遇严重车祸的中国同胞生命垂危,急需通过口岸转运回国接受救治。零下 30 摄氏度的严寒中,界碑处的狂风如刀子般割在脸上,我和战友们顶着风雪,在黑暗中焦急地等待,每一秒的流逝都显得无比漫长。终于,哈方车辆的警灯穿透雪幕,我们毫不犹豫地冲进齐膝深的积雪中,在两国界碑之间开辟出一条临时的生命通道。这场跨越国界的生命接力,不仅挽救了一条宝贵的生命,更让我深刻体会到 “保家国、护民安” 六个字沉甸甸的分量。伤者家属含泪说出的那句 “你们就是行走的国门。有你们在,真好……”,让我眼眶泛红,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守护国门的信念。

  

  在阿拉山口,中欧班列的每一次顺利通关,都凝聚着戍边民警的心血与汗水。作为中欧班列西去的最后一站,我们日均要验放60 列出入境国际货运列车。深冬时节,列车车体在零下 25 度的低温中结满冰甲,攀爬车梯时,脚底打滑,手套与冰冷的铁栏粘连,扯开时,破碎的纤维混着冰碴扎进掌心;盛夏酷暑,地表温度逼近 50 度,近三米高的车皮被烈日炙烤得滚烫,触碰列车铁栏就像触碰到煅烧的铁块。一趟四十多节车厢的查验下来,执勤服早已被汗水浸透,拧出半碗汗水毫不夸张。收队时,望着眼前绵延的列车长龙,我常常会想起远在故乡的妻子,想起新婚时与她漫步海兴公园的温馨场景,恍若隔世。

  

  这两年,亲友们常常问我,为何选择来到这个风口之地戍边。直到 2024年初,儿子来阿拉山口探亲,这个问题才有了答案。春节期间,8 岁的儿子站在国门界碑前,小手指着远去的中欧班列,兴奋地喊道:“看!火车在追风!” 暮色中,中欧班列与沙尘竞速,宛如一条钢铁铸就的河流,奔腾不息。当他仰起小脸,认真地问我:“爸爸是不是在守护这些钢铁长龙?”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那些被大风吹散的生日约定、被勤务冲淡的家长会,都化作了界碑上无声的誓言。就像口岸那排永远偏向东南的“戍边”,我们都在用倾斜的身躯丈量着对祖国的忠诚。

  

  如今,归期渐近。春日里,看着 “钢铁驼队” 蜿蜒西去,新栽种的防沙林已在风沙中顽强地吐出嫩绿新芽。阿拉山口的狂风依旧呼啸,但它吹不散浇筑在国门上的忠诚印记 —— 那是狂风淬炼出的信仰,是砂石打磨过的初心,更是界碑上永远鲜红的 “中国” 二字。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