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渐密的七月,随着大学生陆续开启暑假,广西龙邦口岸的研学热潮也如夏日骄阳般升温。连日来,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龙邦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精心策划的“国门思政课”正热闹开讲——以“国门传正道 实践育栋梁”为主题,这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已为广西医科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研学团,铺展开一幅可触可感的家国画卷。
界碑前的“主权课”:一碑一印皆山河
“警官,这界碑看着比同龄的鲜亮多了!”7月14日上午,阳光穿过龙邦口岸的古榕枝叶,在741号界碑上织出细碎光斑。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们围拢过来,目光落在那抹红得耀眼的字体上,驻足凝望碑身的纹路。
领队民警刘旭笑着点头,指尖轻触碑体中央的国徽——金箔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您这眼睛真尖。这界碑守在口岸限定区里,天天看旅客拖着行李箱匆匆走过,听各国语言的寒暄与道别,可比山脊风口、河道浅滩那些‘风吹日晒的兄弟’舒坦多了。”他弯腰拾去碑脚一片打转的榕叶,声音里带着自豪,“来瞻仰的人多,咱们护得也勤:国徽每周擦得锃亮,红漆定期补涂,才留得住这份鲜亮。”
师生们凑近了些,看红字映着金徽在光影里跳动。研学团老师轻声感叹:“这红漆里,藏着的不就是‘国泰民安’吗?”
旅检通道的“查验课”:一闸一屏见担当
离开界碑,师生们走进旅检大厅,智能查验系统的嗡鸣与旅客的轻语交织成鲜活的背景音。民警侧身指向井然有序的通道:“您看这‘三重关’——台外检查像‘前置过滤器’,民警提前引导整理证件、初筛疑问,把风险挡在前面;台上查验是‘精准识别站’,自助设备与人脸识别无缝衔接,证件信息秒读比对;后台核查则是‘隐形防护网’,实时校验每一条数据,半点不含糊。”
他抬手示意不远处刚通关的旅客,对方正笑着挥手,脚步轻快得像带着风。“30秒通关的背后,是技术和人力拧成的一股劲。”民警眼里闪着笃定,“旅客感受不到等待的急,却始终在安全的怀里——这叫‘无感查验,有感守护’。”
货检现场的“坚守课”:一车一货系民生
离开旅检大厅,师生们走进那西货检通道。此时,通道上的冷链集装箱正吞吐着冷气。“李警官,可以给我们讲讲这面锦旗的故事吗?”一名同学指了指墙上一面印有“验放高效效率高,服务通关质量优”字样的锦旗。
执勤队队长李滢讲述起暴雨天的故事:“5月中旬,通道因暴雨导致电力中断,某公司十几辆满载东南亚生鲜的冷链货车被迫滞留。我们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一方面利用内置电池维持查验系统运行,另一方面组织警力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开展人工查验,保障货车按时顺利通关,避免企业产生巨大经济损失。”
看着货车缓缓驶离,有学生问:“守国门最难的是什么?”李滢解释:“最难的是拿捏‘严’与‘暖’”的平衡,既要严守规矩,防范风险,又要体恤民生,托举千万人的生计与期盼。更难的是将日复一日的琐碎化为常态,在重复工作中始终较真,让每一次履职都既坚定又亲和。毕竟,国门既是防线,也是连接人心的桥梁。”
这场研学没有长篇大论的宣讲,却让“国防”“坚守”“担当”这些词像界碑的红漆一样,在每个人心里落了色。师生们离开时,741号界碑的影子正被夕阳拉得很长——原来家国情怀从不在远方,就藏在界碑的红漆里,民警的指尖上,藏在每个普通人守护家园的细碎行动里。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