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4年上映的反特题材电影“滴水观音”中,以上世纪80年代云南瑞丽的弄岛地区反特斗争为背景,讲述了公安民警智破敌特网络的故事。不承想,其中的惊险内容却是以瑞丽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弄岛分站1982年破获的重特大窃密案件为原型改编而来。四十多年时光流转,弄岛分站的职责已从反特前线转向守卫国门边境安全稳定,但那份“于无声处浸润忠诚,于滴水之微担当使命”的精神,始终如界河奔涌,生生不息。
弄岛通道的通关保障革新
在影片中,特务随意伪装就能进出的中缅边境,如今已建起规范的拦阻设施,弄岛通道上的人员和车辆出入都有了严格的查验流程和标准。“分站立足德宏开发开放试验区发展角度,时刻回应旅客新需求、新期待。2024年我们通过开设快捷通道,提供预约通关、延时通关等服务,高效保障43万吨,价值8.6亿元的跨境贸易物资顺畅通关。”分站站长宋海云介绍说。
弄岛通道距离瑞丽口岸30公里,同属瑞丽边检站下辖,这个坐落在瑞丽江和缅甸南畹河交汇点47年的小通道,横架于一条穿村而过的跨境公路上,路边的“共饮一江水”雕像下,来来往往的车辆满载着货物进入中国,作为中缅经济走廊的关键节点,弄岛通道为瑞丽口岸分担着矿石、甘蔗、橡胶、玉石、百货等30余种货物出入境的压力。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陈毅元帅1957年写下的着名诗篇《赠缅甸友人》被刻在了弄岛通道的边境线上,时刻告诫着移民管理警察们,国门如家门,要把违法犯罪挡在国门之外的同时,让每一位进“家门”的旅客感受到新时代边检工作的温馨、高效和文明。
2025年因为境外动荡因素,弄岛通道的人货均有下滑,而分站没有松懈,在一次业务分析会上,二队教导员王发提出“小流量不等于低风险 小通道也有大使命”的建队思路,审查实景演练、靶向识别训练等内容已经如火如荼进行,利用勤务少时抓紧练兵磨枪,才能在“战时”拿出真本领。
班岭密林中的无声狙击
远离喧嚣城市的斑岭执勤点,是打击跨境犯罪的隐蔽战场。这里山高林密,偷渡团伙借助复杂地形活动。在深山驻扎有1个多月的查缉组组长小武介绍说,他为了熟悉地形就花了一个星期。
“这边有一条排水渠通往缅甸,这个位置是监控盲区需要重点巡查,这里地形错落有境外抛物风险……”组长一边驾车穿梭在边境线上,一边给新支援的同志介绍着几个抵边村寨的情况。班岭村距离瑞丽市弄岛镇还有近20公里的盘山公路,这个嵌入深山的边境村寨如同一根毒刺插在边境线上,走私、偷渡案件频发,瑞丽边检站针对这一薄弱环节,以3个月为时间线进行轮换式驻守,弄岛分站的小武就是这一批次的组长。
“天黑了,穿戴好装备,出发吧!”7月上旬的一天傍晚,查缉组跟踪了8天的微型车有了新的动向,两辆探路的摩托车从民警藏身的树林边疾驰而过,紧随其后的微型车内已经坐满了疑似偷渡人员。“时机成熟,行动!”对讲机内传来行动命令,早在下山必经路口设伏的拦截组迅速调头上山,追击小组顺山而下形成包夹。15分钟后,2名组织者,6名偷渡者全部落网。过去2个月,瑞丽边检站在此执勤点查获走私案件10余起,偷越国边境8起,修补被破坏拦阻设施10余处。17日凌晨3点,刚抓获2名破坏拦阻设施人员的小彭坚定地说道:黑夜如果成为违法犯罪的挡箭牌,移民管理警察一定会化身国门利刃,刺穿黑夜的阴霾。
能源动脉的联合守护
中缅油气管道从弄岛段58号界桩入境,是我国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为守护这条“经济血脉”,弄岛分站早已开创跨部门协作新模式。
早在2017年,弄岛分站与中国油气管道公司、瑞丽海关签订联创共建协议,并成立由三方精锐混编的“护管队”,“我们护的是油气管道,更是国家的能源动脉。”弄岛分站副站长李治华介绍,自成立“护管队”以来,已经联合开展了80余次的沿线巡逻排查工作,累计行程近千公里,排查风险点36处,至今管道已安全输送天然气454亿标方、原油7879万吨。
“共建不能只是噱头,在边境稳定和能源安全上容不得半点马虎,要切实打破部门壁垒,让技术创新、政策法规、信息共享都进门落地,才能构建了一个全面的‘能源通道全链条守护’机制。”分站政治委员姬周剑在三方信息共享会上提出了他的看法,得到参与同志的一致同意。
今年,三方单位将共建范围拓展到了党课研学、业务联勤、文化联动等方面,民警走入油气管道现场,感受“大国重器”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赋能,而在弄岛通道执勤现场,“中缅油气管道能源通道”设立在醒目位置,边检和海关对管道作业车和物资运输车做到了“即到即检”。“国门管廊·中缅金关”的联创品牌已有了雏形,服务沿边开放发展大局,提升口岸综合效能,筑牢西南能源安全屏障的联动“巨轮”已扬帆起航。
四十多年间,弄岛分站的职责从《滴水观音》中的反特斗争,拓展至保障通关、打击犯罪、守护能源,但忠诚的内核始终未变,电影中李振华化装侦查的“假观音调包”,到如今大数据精准查验、智能验放,变的是任务,不变的是精神。风雨中流下的汗滴、密林里伏击的晨露、管道旁跋涉的足迹,终汇成守护国门的磅礴江河。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