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北仑河畔,朝阳初升,为1369号界碑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初秋的游客与披肩客熙熙攘攘,穿梭于东兴口岸。东兴边检站的民警目光如炬,矫健的身姿在过往旅客中显得格外醒目。“您别急,我们马上帮您开通‘1369生命直通车’!”8月29日上午8时许,该站刚换勤的执勤六队队长林珉正就接到旅客求助,“同志,谢谢你们!我的祖辈抗战时也在这个地方奋斗过!”经过多部门的协同配合,患病旅客仅10分钟就完成救助转运。
随着“生命线”的又一次畅通,该站执勤六队队长林珉正的思绪被拉回不久前在东兴侨批馆泛黄的档案里看到的一封书信,“男儿本当执戈卫国,然羁旅暹罗,商贾为业,虽有报国之志,恨无双翼可越。”这是抗战时期,泰国华侨许泽溥写给妻子的家书,字里行间,满是赤子对故土的眷恋3,却迸发出共赴国难的决绝。
当历史的指针拨回八十载春秋,泛黄的信笺上,墨迹穿越时空的寄语仍在回响。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广东、福建连接东南亚的海上侨汇通道彻底中断,数百万侨眷陷入粮荒与药品断绝的绝境。为了保证侨批和捐款能够顺利送达国内,批脚们更是不畏艰险,开辟了一条特殊的“东兴汇路”。他们从泰国出发,历经缅甸、老挝,再到越南,最后从越南的芒街进入中国广西的东兴镇,再中转至潮汕等地。这条通道长达3000多公里,沿途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危险重重,很多路段还是敌占区。为躲过日军搜查,批脚们将信件、汇票与药品藏进竹篮“夹心”,中间用橡胶树皮伪装,上层铺几串香蕉作“通行证”。挑夫的扁担两头,一头担着侨眷的“米缸”,一头系着战士的“药箱”,他们凭借智慧与胆识跨越封锁。一位批脚的腰带上,赫然绣着“宁丢性命,不辱批银”八个血字。先辈们奋不顾身开辟的“生命线”,也成为后来东兴边检人传承的精神火种。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8月15日,东兴边检站民警来到东兴侨批馆,面对党旗的声声誓言,与80年前批脚们“宁丢性命,不辱批银”的呐喊隔空呼应。
如今的东兴口岸,已成为我国面向东盟国家的重要桥头堡。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去,但抗战精神依旧薪火相传。作为驻守在这片英雄热土上的国门守护者,东兴边检站秉承先辈“宁丢性命,不辱使命”的坚定信念,以1369号界碑为名,于2016年搭建了首个中越跨国服务救助平台——“1369生命直通车”。该站坚持生命至上理念,结合陆地口岸实际,与越方边检部门多次探讨协商,共同建立了出入境紧急救助模式,制定出台《中国东兴——越南芒街出入境紧急救助工作机制》。此外,东兴边检站与各联检单位、医疗救助机构签订协议,将病情危重旅客紧急通关采取的预约服务、集中收证验证、简化查验手续等措施固化为长效机制,为患病旅客提供24小时快捷通关服务。“当时入境大厅内已经有很多旅客,若按正常通关流程,仍需耗费一定的等待时间。”该站执勤六队队长林珉正介绍道,“一站式查验”高效整合各单位资源,形成强大合力,通过“数据”替代人员“跑腿”,显着提升了患病旅客的通关效率。“1369生命直通车”成立以来,累计为650余名危重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夕阳西下,北仑河的晚霞将界碑染成赤金,边境线上璀璨的万家灯火,与记忆中侨批馆里彻夜不熄的煤油灯渐渐重叠。时光流转,生命线依然在延续,东兴边检人将继续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答好新时代“国门答卷”:以信仰为旗,让党旗在国门一线高高飘扬;以实干为刃,用热血扞卫国家主权与尊严;以人民为本,让“生命线”温暖每一次出发与归途。正如先辈们用双肩挑起民族希望,如今的东兴边检人,正以坚守与创新,在祖国南疆架起一条跨越国界的生命通道。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