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平孟出入境边防检查站,647界碑见证着一位“95后”女警从青涩到笃定的蜕变。2020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的马云丽作出了人生的重要选择,褪去“文艺青年”的标签,换上藏蓝警服,成为平孟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建站以来首位戍边女警。从宣传岗位的“新手小白”到大家口中靠谱的“马姐”,从幕后笔杆子到一线尖兵,再到纪检战线的守护者,她的每一步成长都伴着边关的风,在界碑旁留下清晰的回响。
初来乍到:从“新丫头”到暖心“马姐”
刚到站里时,马云丽带着学生气。从青涩自由的校园到纪律严明的警营,从光影流转的广播电视课堂,到国门边境的移民管理宣传一线,全新的工作领域让她有点手足无措。“把过去清空,才能装下新的风景。”她带着这份纯粹的“空杯心态”,一头扎进警务宣传的全新领域。镜头前,她扛着相机追着晨光与暮色,捕捉同事们戍边的点滴,寒风中挺立的岗哨身影、查验时专注的眉眼、帮扶群众后扬起的笑脸。文字里,她以笔为桥,把移民管理警察的使命担当写进字里行间,让那些默默坚守的日常变得鲜活滚烫。
曾经的专业积累在新岗位上生根发芽,短短时间里便结出了硕果。她策划的“我在国门边境岗位上为祖国守岁”系列短视频单条播放量突破十万,让网友直呼“原来国门守护者这么可爱”。同事们笑称:“经她妙笔生花,我们的日常工作都成了‘大片’。”
真正让“马姐”这个称呼传开的,是她那股藏不住的热心肠。谁剪辑视频卡壳,喊一声“小马”,她准会放下手头事搬来椅子耐心指导,从调色参数到转场技巧手把手教学。谁写材料没思路,她会主动笑着掏出笔记本,里面记满“写作秘籍”,从标题拟法到数据呈现,连标点细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从不吝啬分享经验。凌晨三点医院的陪伴、寒冷冬日里的姜汤、困惑失眠后的开解……渐渐地,“小马”变成了“马姐”,这个称呼里藏着大家的信赖,就像家里的大姐,总能让人觉得踏实又温暖。
往前一步:“马姐”的肩膀越来越硬
作为站里第一个女警,马云丽总怕自己“跟不上趟”。站里缺主持解说,她自告奋勇接下任务。为了练台风,她对着镜子抠站姿、对着视频练语调,走廊里总是能听到她反复练习的声音。警史馆落成那天,她把解说词背得滚瓜烂熟,讲解时眼里的光和稳稳的气场,让全站刮目相看。如今,从业务比武到文艺汇演,从廉政演讲到外事接待,“马姐”已成为了大家口中的“金话筒”,打破了平孟站长期以来“无女警展风采”的老印象。
2021年轮勤轮训,“马姐”又给自己出了难题,主动申请前往查缉一线。盛夏的柏油路面温度超过50℃,她顶着烈日在车流中穿梭,日均查车500余辆次,“逢人必问、逢车必检”的原则从未松懈,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记满了查询要点。曾经被同事调侃“防晒霜比警械用得勤”的姑娘,晒黑了好几个色号,却也练出了“火眼金睛”。有次查获可疑物品,她临危不乱的样子让大家竖起大拇指:“马姐,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半年下来,她不光学会了查缉硬本事,肩膀也仿佛更能扛事了,从“幕后笔杆子”稳稳变成了“前线尖兵”。
挑起担子:“马姐”的心里装着“大家”
2022年4月,马云丽调任纪检督察岗位,成了站里的“规矩守护员”。迎接她的不仅是全新的业务挑战,还有一场关于“工作与家庭”的漫长修行。面对纪律审查的新领域,她带着一股钻劲从头学起。白天跟着老同志走访核查线索,把每个流程和细节记在本子上反复研究;夜晚钻研法规文件、梳理典型案例,让执纪依据烂熟于心。纪检工作常遇人情考验,她始终坚守“一碗水端平”的原则,面对同事“面子上过不去”的顾虑,爽朗回应“严管才是厚爱,规矩面前没例外”。她创新开展“廉政微课堂”,让纪律要求通俗易懂;建立“日常提醒清单”,推动监督关口前移,在她的努力下,站内廉政教育活了起来、监督网络密了起来。大家都说:“有马姐在,干活更踏实,心里更亮堂了。”
可这位总为“大家”操心的“马姐”,心里也藏着对小家的亏欠。2023年伴随着“母亲”这个新身份的解锁,三地分居的生活让“陪伴”成了最奢侈的约定。孩子从一岁起便留在老家由母亲照料,她甚至错过了孩子蹒跚学步迈出人生第一步的模样,那些未能参与的成长片段,成了心底最柔软的亏欠。电话里孩子奶声奶气地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家?”,视频中稚嫩的追问,总能让她在忙碌间隙红了眼眶。但这份牵挂从未动摇她的坚守,反而让她更懂得在责任与母爱间寻找平衡,用岗位上的忠诚担当,为孩子树立着无声的榜样。
“所谓成长,就是在祖国需要的地方不断解锁新技能。”在647界碑旁马云丽笑盈盈地说道。五年三次“越界”,“马姐”在边关绽放。她的故事,是新时代移民管理女警的青春序曲,更是无数戍边人用青春守护家国的动人长歌,在祖国的边境线上,每一份坚守都值得铭记,每一次成长都闪耀光芒。(作者单位:广西平孟出入境边防检查站)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