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州市饶平县海山镇这个宁静的村落里,青砖灰瓦,苔痕斑驳;木麻黄叶沙沙作响,仿佛还在回响着1938年的风雷。近日,深圳边检总站潮州边检站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党日活动走进这座古朴的刘厝祠——海山义勇军抗日指挥部旧址。这里不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承载着潮汕人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抗日英魂。

展柜中,一把重达1.2公斤的大刀、一封仅86字的诀别书,让时间骤然凝固。19岁的战士林先甲用质朴的语言写道:“母亲大人,儿去了,守土守港,不使倭寇上岸”。他誓死守护的“港”,正是我们今天值守的潮州港。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交汇,忠诚与担当在我们的血脉中共鸣。

南澳血战日寇简图
1938年6月,华南抗日第一枪在此打响。430名义勇军依托7条“渔船—盐船—货船”组成的海上补给线,与2000名日军、3艘舰艇鏖战24天,彻底粉碎其“封锁华南”的图谋。南澳之战之所以被称为“广东抗日第一仗”,在于它首次将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深植华南国门:在战略上以少胜多,有效迟滞日军进攻珠三角,为广州保卫战赢得宝贵时间;在战术上创新民间航海补给模式,印证了“战争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的真理;在精神层面,19岁战士“守港”的誓言,与今日潮州港的使命形成跨时空呼应,为我们树立起忠诚报国的精神标杆。

义勇军作战时使用的武器
是什么让这些先烈如此视死如归?是“国土不可侵、人民不可辱、国门不可破”的民族气节,是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这些精神穿越87年时空,与当代移民管理警察的“忠诚为民、担当奉献”职业精神完美契合,凝聚成可触摸、可执行的时代使命。
作为新时代的移民管理警察,我们虽不再面对硝烟弥漫的战场,但守护国门安全、服务对外开放的“新战场”同样考验着我们的意志与忠诚。抗战精神的血脉,从未在时间的长河中中断,它跨越山海,踏浪前行,在我们脚下的改革热土上生根发芽。

停靠在华瀛码头的天然气船
它激励我们,要铸就“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忠诚之魂。当年刘厝祠里的志士们以对民族的绝对忠诚,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今天的我们,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做到听党指挥、服务人民,把对党的忠诚落实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具体实践中。
它呼唤我们,要砥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之志。面对复杂严峻的口岸管控形势、层出不穷的跨境违法犯罪活动,我们必须发扬当年义勇军不畏强敌、敢于亮剑的精神,不断提升斗争本领,坚决筑牢国门安全防线。

它启迪我们,要永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之心。抗日是为了保卫人民,我们的工作本质同样是“为人民服务”。在每一次验讫章的起落间,在每一次高效便捷的通关服务中,在每一起为民排忧解难的实际行动里,我们都在传递国家的温度与效率,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从刘厝祠的历史风云到国门一线的时代征程,忠诚与担当的精神底色一脉相承、永不褪色。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我们将把对历史的追忆、对英雄的敬仰,转化为扛旗争先、建功岗位的强大动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守卫好祖国的南大门,在移民管理事业的新征程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忠诚与荣光!
[编辑:王正]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