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丽乡村> 详情
西司家村:巾帼乡村带头人 探索致富新门路
2024年12月02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王青

  在北方的广袤土地上,有一个宁静美丽的小村庄,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大马镇西司家村,它的故事如同田野中的轻风,平和而深远。每当村民讲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都要竖起大拇指,夸赞村妇联主任、共产党员司栓红扎根乡村,带领村民探索致富新门路,解决产业配套设施,实现技术与物质帮扶,开发种植特色辣椒,创收脱贫的故事。司栓红12年如一日,朴实无华,吃苦耐劳,全身心投入家乡的发展建设中,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和尊敬。

  大马镇西司家村共产党员、妇联主任司栓红,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文件 (1).jpg

  开发种植特色经济作物的带头人

  

  积极探索适合本村发展的特色产业。2012年春,司栓红刚刚走马上任村妇联主任,便面临了一项艰巨的任务,由于村里面大部分是留守妇女,劳动力相对薄弱,如何提升传统农作物的经济效益成了摆在眼前的当务之急。经过深入调研,发现种植特色辣椒在市场上有巨大潜力。村民们世代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对改变种植模式心存疑虑,自然对司栓红提出的辣椒种植建议反应冷淡。万事开头难,面对村民们的质疑与不解,司栓红并未打退堂鼓,她决定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来证明自己的选择。

  

  2013年初春,委托在北京朋友带家乡土壤,请教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和老师,帮助解决种植难题并传授相关专业知识,随后司栓红精心挑选了五种不同种类的辣椒种子,满怀希望地在田间扎起苗床,开始了她的辣椒种植试验。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在深夜降临,导致苗床受损,打乱了初期的种植计划,所幸幼苗抢救及时,并未造成严重损失。正如人害怕传染病一样,辣椒对病害也毫无抵抗力。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炭疽病的传播尤为迅速,给辣椒的生长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苗,司栓红不畏酷暑,隔三差五便在辣椒地里巡视,细心检查每一株幼苗。

  热“辣”十足,西司家村奏响丰收“椒”响曲 (1).jpg

  辛勤耕耘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辣椒地里渐渐泛起了一片片诱人的红色,预示着丰收的希望。然而,就在辣椒即将成熟之际,连绵的秋雨却给这场丰收蒙上了一层阴影。若不及时收割,辣椒便会在地里腐烂。司栓红果断决定,带领家人利用短暂的放晴期,将辣椒全部收割并运回家中,用烧炕的方式烘干,确保了辣椒的品质,消息很快在村民中传开,大家怀着好奇聚集在她家门口观望,“这辣椒晒制得恰到好处,色泽自然红润!”经与商家一番交谈,辣椒以每斤10元成交。这不仅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也让村民们看到了种植辣椒的期盼和喜悦。

  

  在司栓红带领下,全村留守妇女全身心投入辣椒种植,在选种、育苗、栽种、施肥、浇水、病害、收摘和晾晒等诸多环节上,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为全村大规模生产辣椒和拓展销路,司栓红四处奔波,向外界宣传本村特色农产品,地理位置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成功吸引了商家定购全部辣椒和配套产品,并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经历12年风风雨雨,从最初的8亩椒田扩展到现在1000亩,占据全村70%的耕地。实现了从依靠种植玉米每亩收入1000元到种植辣椒每亩收入5000元飞跃,村集体经济收入成倍增长。

  

  治理脏、乱、差,实现家乡“绿水青山”的带头人

  

  过去,由于村民环保意识相对薄弱,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每当初春之际,垃圾随风飘散,蝇虫密集。村委会提出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后,司栓红深受触动,决心带领乡亲们对环境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司栓红和姐妹们(图中左一)把精挑细选的优质辣椒送往商超.jpg

  说干就干,两个整洁的垃圾回收点在村北头拔地而起。同时,积极倡导并组织村民加入“垃圾入桶、垃圾分类”的环保活动,定期清理大街小巷堆积的垃圾和道路两旁的断壁残垣,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村边闲散地植树,形成环村林带,使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预定目标。同时,搭建美化街墙,挖设排水沟,硬化附道,粉刷墙壁,制作宣传牌匾,安装燃气管道等。村委会利用村集体有限资金,在环村道路安装路灯,实现村内道路亮化,方便群众夜晚出行。既美化了环境,也为村庄带来了生机。

  

  如今,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绿化覆盖率由20%增加到了目前80%,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真正实现了绿色发展的梦想,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宜居之村。

  

  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带头人

  

  身为共产党员的妇联主任,司栓红始终把村里的老人和留守妇女放在心上,他们的福祉就是工作的重点。村东头的冯书臣大爷,因早年意外摔断腿而失去了劳动能力,他的儿子和孙子也因智力障碍长年在家,祖孙三代仅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

  司栓红组织村民建桥修路,方便民众出行 (2).jpg

  在国家脱贫攻坚“三保障”的号召下,司栓红深入了解冯大爷一家的实际困境后,为他们建立了详细的档案,并办理了低保。现在家里的人均年收入达15800元,合计爷孙三口的总收入接近48000元。每逢佳节,司栓红便联同村干部,携带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走访慰问冯大爷一家,为他们送去节日的温暖。然而,冯大爷心中一直有个未解的难题,那就是他孙子的癫痫病情,由于行动不便,就医成了一大难题,得知这一情况,司栓红毫不犹豫地承担起陪同冯大爷的孙子就医的责任。

  

  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扶持下,经过数年不懈的努力,冯大爷一家人现已搬进了新建的住房,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更为贴心的是,上级部门还特别为他们家配备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签约医生,确保了他们就医的便利。

  

  为了帮助村上的留守妇女创收,农闲时期司栓红联系县城的工厂,为大家找些手工活,让妇女们在家也能月均收入3000至4000元,补贴日常生活开支是绰绰有余的。

  

  司栓红坦诚讲“她的工作任务就是千方百计为村里的妇女、儿童以及老人争取利益,要关心温暖每一个人,为村民带去希望与帮助,她用实际行动诠释妇联主任的使命与担当”。

  

  传承守护家乡优秀文化的带头人

  

  在农忙之余,司栓红不忘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她发起并组建了一支充满活力的文艺队。每当夜幕降临,便召集队员们在村大队前的广场上排练,精心挑选流行歌曲,编排动感舞蹈。每逢节庆或村民家中有喜事,文艺队便献上精彩纷呈的节目,让欢声笑语成为家乡最温馨的风景线。

  

  无论是村东老张家的女儿考入名校,还是村民胜利家的儿子荣获三等功,文艺队总是及时送上欢快的舞蹈,与村民共享喜悦。难能可贵的是,司栓红积极引领文艺队“走出去”,连续三年荣获鄢陵县举办的广场舞大赛的好名次,向外界展示了西司家村的独特魅力,提升知名度,村民既是享受者、参与者、又是受益者。

  

  司栓红用实际行动诠释民族文化的力量,为精神文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工作虽无惊人之举,却在细微之处为家乡和谐发展,开拓创新贡献力量。司栓红的故事,是现代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呈现了广大农村妇女在推动社会进步中重要地位和劳动成果。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