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汤原县各乡镇迎来关键生产节点——首批黑木耳菌包正式进入挂袋阶段,一幅人勤春早、生机盎然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吊袋木耳与传统地摆种植相比,吊袋木耳采用立体栽培模式,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受天气影响小,温湿度稳定等特点,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可以显着提高产量和质量,切实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这样种植出来的木耳肉质鲜嫩肥厚,耳片乌黑发亮,边缘自然卷曲,弹性十足,口感更佳。
走进北靠山村木耳种植基地,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正将一袋袋菌包整齐悬挂在标准化大棚内,技术人员穿梭其间指导温度、湿度控制要点。“今年菌包质量好,村里统一采购了500万袋木耳菌种,比去年增加了100万袋!”村党支部书记李相林介绍,镇党委牵头,提前对接农资企业,确保菌包、木屑等物资充足。 ?
为保障木耳挂袋效率,汤原镇还组织镇干部、志愿者,协助农户开展木耳挂袋工作,推广“立体挂袋”技术,既节省空间又提升产量。预计首批木耳将于5月中旬采收,亩均产值可达600万元。
在香兰镇新建村木耳大棚,一列列木耳菌包整齐排列,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搬运、接菌、挂袋等工作,现场气氛热火朝天。“家门口就能打工,农闲时候来这儿干活,一天能挣150块钱,还不耽误照顾家里。现在村里30多个姐妹都在这儿干,大家伙儿都说这是‘家门口的金饭碗’。”新建村村民杨红说。
“今年我们投放黑木耳菌包130万袋,预计可产出干黑木耳17万余斤,比传统种植增产2%左右,首批鲜耳将在5月末上市,进入采摘期可带动周边村屯百余人务工。”新建村党支部书记马英说。
眼下,正值木耳“吊袋期”,汤原县永发乡朝阳村木耳大棚内一派繁忙景象,工作人员满怀热情,忙碌地挂着菌袋,他们仔细检查着每一排菌袋的吊袋质量,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标准。
永发乡朝阳村今年栽植春耳140万袋,较去年增加40万袋,预计能产生70万元效益,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9万元,带动35名村民就近务工,人均日收入150元,预计带动务工可产生总收益70万元。
此外,朝阳村采用“春耳+秋耳”双季轮作模式,计划于今年秋季栽植36栋的秋耳,以进一步丰富种植品种和提升经济效益,用工需求也顺势增加
在黑龙江大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菌业园区,工人们也在进行木耳挂袋工作。该园区拥有158栋大棚,采用上半年种植黑木耳、下半年种植滑子菇的轮作方式,今年预计种植木耳约550万袋,可带动周边劳动力千余人,8月初将开始滑子菇的培育工作。
近年来,汤原县各乡镇立足本地独特地域特色和丰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扶持、品牌打造、电商销售等系列举措,推动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下一步,汤原县将持续深挖本地资源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重点培育黑木耳等特色农产品,积极探索让群众稳定增收致富新路径,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渠道,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增添新动能。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