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十点钟,踏入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芒景村,便一头扎进山野植被散发的清新气息里,那股子鲜活劲儿直往鼻腔里钻。干栏式木质小楼静静伫立,在温柔晨曦的轻抚下悠悠转醒。
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芒景村航拍图
芒景村,虽偏居一隅,但并不闭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此交融,碰撞出独特生活图景。漫步其间,能深切体会到茶与人之间悠然的禅意栖居之美。
“一片绿叶”创造的多元价值
芒景村旁的景迈山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世居于此的布朗族和傣族先民,在原始森林系统中探索出种植“林下茶”的技术,并延续至今。
2.8万亩古茶林——是全世界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2023年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芒景万亩新茶园
芒景村地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核心地带,有6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700余户3000余人,与茶相关的业态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一片绿叶”带动了芒景村的经济发展,也实现了“两山”转化的生态价值,更让原住民传承千年的茶祖文化得以延续。目前,当地已培育出“景迈山”“普洱景迈山茶”等区域公共品牌,成立了云南省首个茶企诚信联盟,实施“仿古茶林”生态改造,3万余亩生态茶园获得有机认证,走出了一条“点绿成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发展与保护层面,延续了世居民族由高到低的空间布局,圣山、茶林、村寨、耕地、水田,构建起“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生产活动在茶林外”的智慧型山地人居环境。
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芒景村全景
以古茶林为核心,山顶严格保护水源,山中限定区域集中建设村寨,山脚发展生产,拆除破坏古茶林和传统村落景观的建筑物,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古茶山的干扰,人与茶林的和谐空间得到巩固,让景迈山古茶林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千百年来,景迈山古茶林的位置、古茶树的品种及种植方式从未改变。如此“原汁原味”,除了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外,更有原住民的高度自律。究竟是什么精神力量维系了这种“人与自然、人与茶树”的和谐互动?走进翁基寨子可见一斑。
世界遗产的精神信仰
翁基是芒景村委会的一个布朗族寨子,也是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要素的9个传统村落之一。时至今日,翁基老寨的主业仍是茶,寨子里也有客栈民宿,店名书写得像“筷子拼接起来”一般,朴实而充满诚意;传统干栏式民居在翁基得到完好保留,内部既有火塘也有卫生间,屋顶装饰的“两叶一芽”告诉人们,这是一座与“茶”有着不解之缘的寨子。
“两叶一芽”是优等茶叶的象征,它是布朗族人的精神图腾。一千多年前,景迈山布朗族头人帕哎冷带领族人种植茶树,并在去世后留下遗训———“我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难死掉;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也怕你们吃光用光;只给你们留下茶树,让子孙后代取不完、用不尽。”
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芒景村翁基日落 (贾翔/摄)
从北方一路南迁,布朗族人遭遇饥荒、瘟疫,是帕哎冷发现了茶的功效,拯救了族人的生命。帕哎冷因此被当地人敬为茶祖,他的遗训被后人铭记于心。
漫步于景迈山的古茶林,映入眼帘的绿色层次极为分明。上层是高大的榕树、樟树和高山栲,中层以灌木为主,有多依树、木香果及古茶树,地面是丰富的蕨类植物和苔藓地衣。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由高至低,构建起一个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与布朗族文化学者南康的对话,能够充分了解原住民与茶山的“相处”之道。布朗族人不会在茶区饲养水牛和羊,因为水牛会用牛角破坏茶树,而羊会吃掉叶子,所以只放牧那些无角的牛,牛食杂草,牛粪成为天然肥料滋养植被、传播种子,实现生态平衡。
南康介绍说:“按照老祖宗定下的规矩,茶园周围必须有1000米的隔离带,以防止火灾等事故发生。古茶园就是布朗村寨的神林,这里不种农作物,禁止砍树、建房,就连在林间和周边大小便也不行!”
究竟是什么支撑着布朗族人敬畏自然、感恩茶山,并一直延续至今?布朗族文化学者苏国文一语道破,是茶祖文化,这既是信仰,也是布朗族人的行为准则。例如,有族人无意中带回了多余的木柴,回来发现后便会将木柴送回原地。而当寨子遇到自然灾害,人们也会首先检讨自己是否有破坏自然的行为。适度索取,敬畏感恩自然,人与林共存,茶与千花万草共长……这些都是构成“茶祖文化信仰”的重要单元。
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芒景村山寨晨景(曾国德/摄)
“过去,景迈山上的群众生于山林,也困于山林。在那个艰苦年代,吃饱穿暖是头等大事,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等因素,日子过得很艰难。党的十八大以来,景迈山通公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景迈山上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式民居,许多人家买了汽车,网约车也通到家门口。”提起家乡的发展变化,苏国文激动不已。
2023年,景迈山又迎来一个历史性转折——成为全球首个茶文化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我们增加了一份新的收入来源,同时我也常常和村民们说,不能丢了茶产业,要更加保护好我们的古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苏国文说。
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芒景村蜂王树 (董琳/摄)
林下茶种植有着极为优越的生态优势,产出的生态茶经济价值更高,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茶农投身其中,他们通过移栽高大乔木等植被的方式,营造出生物多样性的野生环境,以便更好地回归林下茶种植方式。按照这种趋势,如今这些经过改造的茶树,在百年之后有望再度成为古茶树。
千年前,茶祖手植青翠,将山野的馈赠留给后世;千年后,新芽又自子孙的掌心萌发,续写古茶树的年轮。采一片千年古树的鲜叶,茶香便自时光深处漫溯而来,浸润布朗族人的烟火人间。山岚、茶林、村寨,在芒景的暮色里相融,化作一盏温暖的灯火,映亮杯中沉浮的岁月。
在这里,人与茶的故事从未老去,只随着四季更迭,在土地与血脉间静静流转。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