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丽乡村> 详情
迪庆州同乐村:古村现代化治理 助推非遗传承
2025年05月09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黄立康

  在三江并流的核心腹地,有这样一个村庄,它是全国最大的傈僳族寨子,因为一支“阿尺木刮”歌舞而声名远播。在这里,井干式木楞房错落,非遗文化留声,傈僳人民热情,村落景观斑斓,这里拥有一个带着祝福、人见人爱的名字——同乐。

  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炊烟.jpg

  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炊烟

  

  现代理念里原始村落的保护与治理

  

  同乐村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叶枝镇境内,地处三江并流区域“两山夹一江”的高原地段,下临澜沧江,西有碧罗雪山,东有白茫雪山,是全国最具民族特色、保存最为完好的傈僳族村寨。

  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晨雾.jpg

  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晨雾

  

  正是这样一个独具特色、底蕴深厚的古村落,却因位处横断山区,山高谷深,一直“养在深山人未识”,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限制了村落的发展。近年来,文旅融合的热潮为乡村振兴带来机遇和动力,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带来了挑战。

  

  同乐村依山而建,因为是一个山地村落,坡地多、平地少,房屋建筑较为密集。而村寨主体坐落在一个朝南向阳的山坡上,考虑到采光取暖的客观因素,井干式木楞房的设计外形和建筑材料较为统一。村落背靠密林,下临深谷,傈僳族井干式木楞房外形呈“台”字状,依山坡高低层叠、错落而建,三角形坡顶和深色墙面交错组合形成了富于层次变化的建筑群体,整体形似一个巨大蜂巢,极具几何美感。房内中间设火塘,置铁三脚,用于生火、做饭,围火塘铺三张简易床。“从前,在火塘旁生火做饭,天气寒冷时围着火塘烤火、休息,是一种很安心的生活。”当地村民说,“每当有人家要修建木楞房,全村都会一起出动,从备料到完工都由村民和亲戚朋友相互帮忙。”曾经的游牧生活,造就了傈僳族人这种守望相助、和衷共济的性格。

  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冬季景色.jpg

  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冬季景色

  

  保护好特色民居,是特色民族村寨保护和发展的重点。同乐村的特色民居保存得较为完好、规模较大、整体性保存较统一,在传统村落保护和治理过程中,同乐村充分利用政策,整合各类建设资金投入特色村寨建设。

  

  近年来,同乐村村落主巷的改造,民宿客栈的引入,非遗作坊、文化广场、民俗展览馆及村寨公厕的建成,使整个村寨基础设施显着提升,居住环境、卫生状况逐渐改善。村寨内还建有一个消防站,每户都配有灭火器、应急水池,水管管道实现全覆盖。另有12名义务消防员对山寨日常消防安全进行管理,定期对山寨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和处置,组织人员开展定期巡逻和消防演练。

  

  文旅结合下原有生态的沿袭和更新

  

  作为中国傈僳族文化名片的同乐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尺木刮”发源地、云南省传统文化保护区、中国傈僳族文化研究基地。同乐村还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项重大新发现。

  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民俗活动.jpg

  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民俗活动

  

  在保护好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之后,同乐村进一步开展传统生活的保护。借助着文旅融合带来的新动力,同乐村积极做好传统技艺的沿袭和更新。同乐村邀请艺人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利用闲暇进行“阿尺木刮”、傈僳族花腊裱、麦编、刺绣等传统非遗技艺传授。针对部分群众在文化传承方面主动意识不强、学习时间不够的问题,同乐村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直接到群众家中教授制作具有傈僳族特色的手工艺品。近年来,同乐村组织傈僳族“阿尺木刮”歌舞文化、手工编织技艺、传统手工制作等培训30余次,开展“阿尺木刮”歌舞展演60余次。

  

  “我们村最传统的特征,就是木楞房。木楞房下边关牲畜,上层是住宅。房屋从头到脚,都是木头做的,建房时不用铁器,哪怕是一根铁钉。到现在,最古老的木楞房已有400年历史。”“阿尺木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碧清介绍道。

  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民俗表演.jpg

  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民俗表演

  

  原生态的古村落和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访。“木楞房实在太独特了,这是真真正正的全‘实木’啊,参观后让人叹为观止!”几位来自广东的游客在村中游览时赞叹道。

  

  非遗传承中原生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基本上每个傈僳族人都会跳‘阿尺木刮’。”李碧清说。“阿尺木刮”在傈僳语里意为山羊的歌舞。作为传承人,李碧清三十年如一日,传承、创新、推广“阿尺木刮”。每周三,他都要进校园,教孩子唱跳“阿尺木刮”。

  

  身着传统服饰“巴吉”(傈僳语,意为棉花做的衣服),挎上鲜艳夺目的彩色“花腊裱”(傈僳语,即斜挎包),戴上插有象征纯洁、祝福的箐鸡尾的“壳帕腊哄”(傈僳语,即羊毡帽),李碧清向我们即兴展示了一段“阿尺木刮”。步点轻快,身姿轻盈,唱腔洪亮。

  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文化活动.jpg

  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民俗表演

  

  傈僳族传统歌舞“阿尺木刮”发源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尺木刮”虽属于集体自娱性舞蹈,但作为文化载体,却承载着傈僳族的生活理念、历史演变和精神内涵。记者到同乐村采访时,李碧清正带领同乐村“阿尺木刮”舞队前往德钦参加“弦子艺术节”。当被问及舞蹈的文化交流意义时,李碧清说:“藏族和傈僳族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传统的舞蹈、服饰各有特点,舞蹈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都不同,但作为文化交流,我们都想学习对方的舞蹈。”

  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特色民居.jpg

  迪庆州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特色民居

  

  传统的“阿尺木刮”舞蹈和同乐村古老的木楞房,不仅是当地文化的活态见证,更在悉心保护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游客的赞叹与驻足,让这些古老的建筑、文化在现代社会找到了新的价值。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正为这座村落描绘出更加生动的未来。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