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溪村位于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石羊哨乡,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黄土溪水库重点淹没区。过去的新溪村,由于自然禀赋条件差,村组织领导能力弱,是典型的“老大难”村。
近年来,在省委办公厅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精准助力下,新溪村以党建为引领,聚焦“五大振兴”靶向发力,实现村集体收入三年连增,先后荣获“湖南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怀化市文明乡村”“麻阳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工作队驻村以来,坚持勤走访重调研,走访群众1000余人次,召开屋场会、院落会数十次,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分层分类帮扶,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稳固。工作队通过启动“千思阳光”“兆润激励”基金,募集资金20万元,用于帮助监测户修缮危房,资助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激励脱贫户家庭学子争先争优,两年共资助激励监测户、脱贫户30余户、20余万元。
新溪村开展河道整治等以工代赈项目建设
与此同时,工作队始终把党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秉承“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抓作风”的理念,坚持“三结三带三突出”,努力以村干部变好样,助推新溪村快变样、大变样。据工作队队长范年东介绍,该村创新推行“三结三带三突出”党建模式。通过三级结对帮扶、三类示范带动、三项机制建设,实现组织联建、人才联育、制度联创,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实效。其中,“三结”指第一书记与村书记、工作队员与村“两委”、村干部与党员结对;“三带”为强组带弱组、老党员带新党员、致富能手带困难户;“三突出”重在选优配强、制度建设、规范完善。
工作队创新打造“产业红娘”帮扶模式
为了帮助新溪村开展河道整治、道路硬化等项目建设,工作队争取到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资金350万元,该项目获批后,工作队坚持把以工代赈项目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落实。
3月初,通过“四议两公开”村民自治程序,新溪村选举产生了13名村民组成的自管自建自用组织机构——村级以工代赈项目理事会。“我以前包工程,光审批就可能要小半年,搞这个从开工到竣工也才6个月,一个字,快!”项目理事长滕建佑说起以工代赈,十分感慨。
为了让以工代赈项目发挥更大的效益,新溪村六组群众还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将209国道至新溪村六组原规划4.5米宽的水泥路扩宽为6米,群众出行更加便利。
新溪村探索“非遗+普法+文旅”三融合的乡村振兴模式
据统计,该项目开工以来,先后吸纳村民务工64户107人,其中脱贫户、监测户56户59人,累计发放劳务薪酬123.5万元,户均增收1.92万元。项目竣工后,针对困难群众设置公益性岗位,每人每年发放工资8400元,村民滕树忠是第一批受益者之一。
“工作队来了这两年,帮我把房子建好了,解决了孩子读书和老人吃药的难题。他们还给我介绍轻松的活儿干,现在我一个月能挣 5000 块钱,真的帮了我们一家大忙!” 滕树忠通过参与道路修缮工作,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新溪村实施的这种“以工代赈”村民自建“多快好省”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和省发改委树立为先进典型,工作队队长范年东先后在全省和全国以工代赈专题培训会上作典型代表发言。
新溪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工作队创新打造“产业红娘”帮扶模式,坚持“品牌赋能+平台对接+农户联动”三管齐下,推动新溪村特色产业提质升级。
“今天,我们现场签约了第一个大单是3000件,加上此前预售的,目前成行订单可达20万斤。”2024年8月2日上午,“新溪村”黄桃开园节启动,“新溪村”云顶大黄桃正式采摘开售。
“自驻村以来,我们立足麻阳‘一主两特’产业定位,坚定不移走品牌强农路线。通过打造‘湘寿新溪’品牌,广泛对接国家和省级各类消费帮扶平台,积极拓展线下销售渠道,大力推介销售麻阳冰糖橙、黄桃、猕猴桃、菜籽油、山泉水等特色农副产品。”工作队队员吴胜介绍道。
2024年,工作队帮助农户销售冰糖橙、黄桃均超50万公斤,“湘寿新溪”品牌菜籽油销量突破1万桶;同时依托民族民间法文化博物馆配套建成新溪村研学基地,引进专业研学团队进行运营,村集体年保底分红5万元;村合作社还与湘福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成立了湖南省串点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加工烤肉烤串,每年预计为村集体保底分红5万元,可为全村提供70至100人就近就业岗位;故而,新溪村实现村集体收入三年连增达238万元。
村合作社共同成立了湖南省串点食品有限公司
今年4月9日,新溪村民族民间法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国内首座专题展示民族民间法文化的博物馆。该馆占地面积为608平方米,馆内展陈内容以“乡村秩序的生成——民族民间法文化”为主题,主要展示沅水流域各民族多样性民间法文化的历史变迁、表现形态、规范功能、实践成效及其社会生活图景,集民族文化展示、基层立法实践、学术研究等功能于一体。
新溪村创新苗族“四月八”传统佳节活动形式
据了解,在博物馆的筹备过程中,工作队通过校地合作,与怀化学院李晓明教授团队携手,深入挖掘具有地方法制特点和民族法制特色的代表性实物文献资料,该馆共收集整理400余件展品,展现乡村振兴中“文化赋能、法治护航”的实践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基因。因此,新溪村“民族民间法文化博物馆”被评为湖南省首批乡村博物馆。
游客在新溪村民族民间法文化博物馆前合影
“我们将以‘法文化 + 产业’为主线,依托博物馆打造沉浸式法治文化体验基地,同步发展民俗研学、法文化 IP 产品开发等特色产业,构建‘文博展示+文创生产+文旅融合’的立体发展格局。”工作队队员庞海鹤说。
五月初,锦江河畔的石羊哨乡新溪村化身文化磁场:以苗族“四月八”传统佳节为媒,一场融民族风韵、法治清韵、非遗雅韵于一体的文化盛宴在新溪村民族民间法文化博物馆前绚丽绽放。
与舞台遥相呼应的民族民间法博物馆内,“移动法治课堂”正浸润人心:普法志愿者发放《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资料。“这场活动是我们探索‘非遗+普法+文旅’三融合的生动实践。”石羊哨乡党委书记聂建军介绍道,该乡将依托民族民间法文化博物馆,打造首个非遗法治文化体验带。(供图:新溪村村委会)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