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小院里升腾着农家灶火的香气,百年枫树下回荡着游客的欢声笑语。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福临镇,这些质朴的乡村场景,正悄然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曾经的福临镇面临着乡村发展的典型困境:村民外出务工,闲置农房增多,传统生猪养殖因生态保护政策面临转型。如何将“静资源”转化为“动资产”?当地创新探索出一条以庭院为纽带的特色发展路径。
农家小院变身经济细胞
沿着影珠山盘山公路前行,余记影珠山生态农庄飘散的烤肉香气让人不禁垂涎驻足。这道“七蒸七烤”的巴马香猪曾获湖南‘民厨’争霸赛金奖,成为吸引长沙及周边游客的招牌。
农庄主人谭淼的转型故事是福临镇产业变革的缩影——2010年福临镇推进生猪退养后,他将自家庭院改造为特色农庄,形成“餐饮+生态+文化”经营模式。2024年,该农庄消耗香猪超1000头,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营收突破300万元。
距离余记农庄不远,青瓦白墙的枫树山庄小院内,百年枫树投下斑驳光影。“每逢周末房间全满,主要接待‘银发’群体。”负责人彭三元介绍。山庄推出的“一价包干”模式——住宿加三餐,精准切中中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预计2025年接待量将突破10000人次。更可贵的是,山庄联合村民开辟20块菜地供游客采摘,带动农户通过“后备箱经济”销售土特产,实现共同增收。
小庭院做成大产业
福临镇的“方寸庭院”逐渐连点成片,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影珠山半山腰的桐乐·影山居民宿采用“投资人+运营公司+村集体”模式,将村民闲置房屋改造为高端精品民宿。其森林康养特色项目与管家式服务使其开业首月即创10万元营收,年营业额达150万元,成为长沙县唯一的“湖南省五星级旅游民宿”。
除此之外,隐居云舍民宿、隐珠谷民宿、慧山影云池民宿等一批特色民宿也汇聚于此,勾勒出一幅诗意栖居的美好画卷。2024年,长沙县影珠山精品民宿聚集区入选湖南省乡村旅游“四个一百”工程建设名录,获评湖南省乡村旅游精品民宿聚集区。
共富机制激活内生动力
福临镇庭院经济的蓬勃生命力,源于创新利益联结机制。7个村(社区)成立福临盟农文旅开发公司,构建“政府搭台+村集体+公司运营+农户参与”的党建联盟共富体。为实现共同富裕,福临打出乡村振兴“组合拳”,大力倡导百姓发展“三小”旅游经济——即小本生意、小微产业、小型民宿。通过培育“一个好庭院、一间好客房、一桌好饭菜、一份好特产”的“四个一”标准,引导村民将房前屋后打造成微型产业单元,实现“家家有生意、处处有事做、人人有钱赚”的生动局面。
这一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深度参与农文旅融合产业。在2024年影珠山油菜花季,单周涌入游客超3万人次,农户们在景区周边支起摊位,新上市的绿茶周末即售出200余包,红薯片、土鸡蛋等特产通过“后备箱经济”走进城市家庭。2024年全镇共吸引80万游客,带动文旅消费9000万元。
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家乡成为创业沃土,选择返乡发展。龙海波打造的“影宿”系列民宿年营业额超百万后,又带动村民改造闲置农房;同心村的黄均全嗲嗲在自家庭院培育菌菇,在扶贫专干指导下实现“绿色增收”。这种“以庭院兴产业、以产业聚人才”的良性循环,正使福临镇成为吸引人才回归的‘磁场’。
从养猪大镇到文旅热土,福临镇的蜕变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逻辑。当被精心打理的院落成为“绿色银行”,当土灶台飘散的香气引来八方游客,当银发族在枫树下舒展笑颜,这些生动的场景共同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深层内涵——以庭院为画布,以乡情为笔墨,每个平凡的角落都能绘就美好生活的图景。方寸庭院间,承载着乡土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厚重期待。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