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丽乡村> 详情
陕西杨凌:“种业硅谷”炼成记 从“南果北种”到“种子飞天”
2025年07月03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杨波 厍佳莉 李欢颜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杨凌示范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是1997年7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也是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所在地、中国四大科技展会之一——“杨凌农高会”的举办地。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与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在这里创建了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且附设高职(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开启了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林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先河。

  

  农科新城,中国种业的“杨凌”实力

  

  杨凌示范区成立26年来,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示范推广、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先行之路。

  

  这里聚集了7000多名农科教人才和123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累计为旱区输送农业人才30余万人。小麦基因组学、植物病理学、动物克隆技术、生态环境修复等基础研究取得了进入世界前沿的重大成果,490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已建成国家级植物品种权交易、农业技术转移和食品质量检测中心,形成区内外协同创新、服务旱区农业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杨凌为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科技支撑。通过深化科教体制改革,杨凌打造了全国首例科研和教学单位实质性合并样板,探索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创新机制,构建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形成了科技助力、精准脱贫的良好机制,年示范推广面积超1亿亩,累计推广效益达2370亿元。

  

  杨凌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李福东表示,今年将全面建成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到2027年,未来农业研究院基本建成,世界旱区农业人才中心全面形成;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引领示范区,成为国家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作为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杨凌示范区肩负着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的使命。这座位于陕西中部的农业科技高地,正以惊人速度成长为中国(旱区)“种业硅谷”。

  

  南果北种,一颗火龙果的逆袭之路

  

  在陕西杨凌青皮她园火龙果基地连片设施大棚内,火龙果苗舒展着厚实的翠绿枝条,枝头绽放“秦红龙”“蜜玄龙”等新品种花蕊。

  

  “2009年,我们从海南回到杨凌时,没人相信北方能种出高品质火龙果。”青皮她园火龙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艳表示,该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致力于以火龙果为代表的“南果北种”产业研究推广。经过多年探索研究,目前已成为西北地区种植规模最大、行业标杆式龙头企业之一。

  

  “联农带农,共同发展”是合作社坚守的初心。基地拥有火龙果品种20多个,其中主栽品种5个,培育审定火龙果新品种“秦红龙”“新双色”2个,年产火龙果500多吨,实现亩均产值10万元以上,年推广种苗6000余亩。合作社围绕火龙果种植培育、种植示范、技术推广,坚持以产业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累计推广火龙果种植6万亩,带动省内外20余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产业价值超10亿元,使更多农户走上“南果北种”高质量发展之路。

  

  “目前,基地总面积200余亩,已建成高标准设施温室及相关配套设施10余万平方米,形成了设施完善、功能完备、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基地员工小郭介绍,合作社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深度合作,不断优化设施大棚,探索出拱棚双膜、拱棚三膜种植模式。青皮她园火龙果种植基地的火龙果种苗繁育、深加工和旅游等衍生产业,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年接待乡村干部培训、职业农民培训、基层干部培训及客商3万人次。

  

  据悉,基地下一步将借助杨凌示范区“区校融合”力量,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南果北种”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方面的优势,着力在技术创新、联动助农、推广示范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争当杨凌示范区服务旱区现代农业的“排头兵”。

  

  智慧果园,猕猴桃的“变形金刚”革命

  

  距离青皮她园火龙果基地不远的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另一场农业革命正在上演。步入占地面积239亩的智慧果园,枝干遒劲的猕猴桃树缀满幼果,这是可预见丰收的未来图景。

  

  为了孕育顶级风味,园区在土地上倾注心血。建设前期,园区投入巨资改良土壤,酒糟、油渣、菌菇渣与碳基肥协同发力,在数年坚持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从0.8%跃升至5%以上。技术负责人高志雄指着鱼骨形枝条介绍道:“这种树型让每片叶子都能充分采光,配合改良后的有机土壤,猕猴桃甜度显著提升。”更引人注目的是园区的智能伸缩防护棚,通过与物联网感知系统和气象大数据联动,防护棚会像“变形金刚”般动态调整棚体开合,精准应对极端天气,这项技术为果品稳定生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为了突破品质瓶颈,高志雄团队十年磨一剑,锚定“成熟晚采、美味即食、安全健康”的铁律,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持下,千吨级低温冷库与该校专利“增氧催熟装置”精准调控后熟过程,让国产猕猴桃首次拥有了稳定即食的“高端基因”。“消费者开箱即食的同时,还能保持15天的黄金赏味期。”高志雄表示,这项技术让猕猴桃市场价格每公斤提升2—3元,推动即食猕猴桃成为市场新贵。

  

  园区构建的“天幕防护—枝序优化—根系养护”三位一体栽培体系,形成了“实验室+田间”全链条创新模式。在扶风、眉县等地建设的2000亩示范园,带动7个重点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如今,这座集品种展示、种苗繁育、标准种植、科普观光等功能于一身的园区,已跃升为中国首个猕猴桃全产业链示范标杆。

  

  金色种子,玉米小麦的增产传奇

  

  杨凌作为中国四大种业创新基地之一,育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审定通过的1100多个新品种被广泛推广到23个省区,仅小麦和玉米系列新品就在黄淮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超8.5亿亩,增产430亿斤。玉米育种紧盯农业现代化要求,推动形成了中国玉米第四大产区——西北产区。

  

  在杨凌良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玉米的故事同样精彩。基地种植了66个玉米新品种,设立了30余个科研课题,涉及20多位专家的研究成果。“良玉99”是这里的明星品种。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家宋协良介绍:“该品种具有产量高、抗倒伏、抗病菌、结实的特点,今年在省内推广面积达5万亩,预计明年可达15万亩。”

  

  随着国外种企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为了推进玉米全程机械化,主动迎接挑战,宋协良以超前理念、前瞻思路,把育种聚焦在高抗倒伏、保高产的目标上。自2002年开始到2012年,“良玉99”经过布拉万台风的考验通过国家审定,良科种业再次实现自我超越,有了八级大风刮不倒的“铁秆优质品种”。

  

  “良玉99”增产数据同样令人振奋。宋协良算了一笔账:“从这几年在陕西示范种植的数据来看,‘良玉99’一亩可增产50公斤以上,一亩效益增加约200元。今年,在合阳县通过宽窄行种植产量达到850—900公斤。”“良玉99”,这个土生土长的民族种业品牌,好似一簇明星,缓缓升起在中国种业的青纱碧空。

  

  走向世界,“杨凌”模式全球辐射

  

  杨凌良种不仅在国内开花结果,还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了世界。作为设施农业领域的“国际样板”,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已累计接待上合组织国家13个、团体56个,来园学习游览参观学员达1900余人。“科技引领、企业主体、多方协同、政府推动”的园区建设运营模式推广至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8个境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辐射面积超3000万亩。

  

  国际合作的深度不止于此,2023年7月,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完成了一项特殊任务——陕西3万余颗参与航天实验的种子在完成太空之旅后重返地球,在此交接。这批“飞天”种子包含小麦、猕猴桃、花椒、茄子和杂交油菜等品种,是陕西农业走向太空育种的重要一步。

  

  从黄淮海平原的万顷麦浪,到黄土高原的连片果园;从新疆的设施大棚,到中亚的示范农场……杨凌良种扎根的土地越来越广阔。在实验室与田地的接力中,旱区农业的未来正在被重新定义。

  

  【编辑:周志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