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杨凌这片浸润着周秦风骨的土地上,青浸墨彩绘壁画如同一颗沉静明珠,穿越千年时光尘埃,默默见证王朝更迭与市井烟火。它从古老庙宇的墙壁上生长出来,深深扎根于三秦大地丰厚的文化土壤,承载着独特的人文密码,已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复制的瑰宝。
青墨为骨,华彩为魂
这门技艺的魂魄,凝于“青墨”二字。它以青墨铺陈为主调,层层晕染,墨色、青墨色、深墨色相互交织,营造出如远山叠嶂般的深邃层次,而彩绘则是它跃动的生命——绿蓝草蜿蜒伸展,垛子、池子、方心、盒子结构严谨,瑞兽威仪,吞口神秘,大头脸谱粗犷鲜活,人物故事则在方寸之间演绎忠孝节义。主次分明,动静相宜,每一笔都沉淀民间艺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虔诚表达。
匠心独运,壁上生花
青浸墨彩绘壁画的诞生,是一场与时间角力的修行,每一步都倾注着匠人近乎苛刻的心血与智慧。
起于泥,地仗是壁画立足的根本。粗泥、细泥,粘土混合麦草,棉花增加韧性,调入米糊、胶矾稳固结构。匠人需一遍遍抹批,直至墙面平整如镜。其上再施油灰、漆灰,为即将绽放的华彩打下最坚实、最细腻的基底。
落于墨,构思胸有成竹后,朽样是关键。匠人用朽夹在墙面上谨慎勾勒,人物的风骨神韵,故事的布局章法,皆在此时定型。随后进入最考验功底的落墨环节。笔尖如春蚕吐丝,墨线需在漂柔中蕴藏千钧之力,均匀流畅,一丝不苟。线立则骨立,墨落则神生。
成于彩,色彩是最后的华裳。矿石研磨的朱砂、石青、石绿历久弥新,辅以植物颜料的清雅,用古法熬制的胶液精心调和。上色讲究“随类赋彩”,层次晕染需均匀通透,使形象呼之欲出。开墨线提神、画衣锦纹添富、立粉贴金增辉——当金箔在青墨底子上闪耀,古老的传说便在壁上重获呼吸,富丽堂皇,光华灼灼。
薪火相传,守护文明之光
这门承载千年西府审美的技艺,其存续如今却如风中残烛。时代变迁,古建减少,掌握全套复杂工序的老匠人日益稀少,传承链条脆弱堪忧。
传承人马发虎的故事,是守护这缕微光的缩影。14岁拜师扶风大师李新乾,从此以画笔为犁,耕耘不辍。他的足迹踏遍南北寺庙古建,在修复中深研古法精髓。更为可贵的是,他不仅“手上功夫”精湛,更致力于“纸上传承”,将绿蓝草技法、青浸墨要诀凝结成文,发表于《陕西市政》等刊物,为这门口传心授的技艺留下理论基石。
守护青浸墨壁画,其意义远不止留住一门手艺。它是西府文化的基因图谱:色彩偏好、构图方式、表现主题,无不深刻烙印陕西独特的人文气质、地域风情与宗教审美,是解读西府文化不可或缺的密码。它是中华壁画的活化石,其材料运用、工艺流程、艺术表现,延续着自唐宋以来的壁画传统,是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建筑装饰史的珍贵实证。它是民族审美的精神滋养,其庄重典雅、生动传神的艺术魅力,为现代人提供超越时空的审美体验与精神共鸣。
2013年,获得了杨凌示范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25年3月开始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是为濒危的文明火种寻求制度性庇护的关键一步。呼吁通过广泛宣传,让这颗“壁上明珠”为更多人所识所爱;通过系统传习,让传承人们的技艺在新一代手中重焕生机;汇聚社会力量,为保护、研究与创新提供坚实的保障。
当古老的庙墙在岁月中逐渐斑驳,青浸墨绘就的故事却渴望被永恒聆听。守护这抹壁上华光,不仅为留存一门技艺,还是守护民族血脉中那份独特的审美记忆与文化自信。唯愿在众手托举之下,这颗穿越千年的文化明珠,能在新时代苍穹下,继续流转它温润且永恒的光华,映照中华文明不朽的深邃与辉煌。(供图:马发虎)
【编辑:周志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