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大发瑶族乡印山村的黄皮果种植基地里,一串串金黄透亮的果实压弯枝头,在骄阳下闪烁着丰收的光泽。这片曾经贫瘠的丘陵山地,如今已成为带动全乡经济发展的“黄金果”产业带。这一转变的背后,凝聚着大发瑶族乡人大主席团的智慧与担当——通过产业调研、政策赋能、联农带农等多维发力,将小小的黄皮果培育成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调研破题 人大代表的“问诊把脉”
五年前,大发瑶族乡人大代表在走访中发现,全乡黄皮果种植面积不足100亩,且以散户种植为主,存在品种混杂、技术落后、销路单一等问题。“群众守着‘金果子’却过着穷日子,我们必须找出路!”平乐县人大代表、印山村党支部书记肖发平回忆道。
为此,乡人大主席团牵头成立专项调研组,组织农业专家、人大代表和种植户代表赴云浮郁南、武宣等地考察学习。在郁南县,代表们看到“无核黄皮”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带来的显著效益;在武宣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化经营让黄皮果亩产值突破2万元。考察归来后,调研组形成《关于大发瑶族乡黄皮果产业升级的调研报告》,提出“品种改良、技术赋能、品牌打造”三大核心建议,并在乡人代会上通过票决,将黄皮果产业列为全乡重点民生实事项目。
政策赋能 人大监督下的产业跃迁
为推动调研报告落地,乡人大主席团建立“代表领衔、部门承办、跟踪督办”机制,将黄皮果产业发展纳入人大年度监督议题。针对品种混杂问题,代表们推动乡政府与县农业部门合作,引进鸡心黄皮、黑金刚等优质品种,免费向农户提供种苗和嫁接技术培训。“以前种的老品种亩产不到1000斤,现在新品种能达到2500斤!”印山村果农罗兆泉算起增收账时喜上眉梢。
在技术赋能方面,乡人大代表联络站定期组织“田间课堂”,邀请农业专家现场指导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等技术。针对部分果园出现的炭疽病疫情,代表们紧急协调县农业农村局派出技术专班,通过“一园一策”精准施治,挽回经济损失超200万元。同时,人大代表积极争取乡村振兴产业帮扶资金,推动建设冷链仓储中心和电商直播基地,解决了黄皮果保鲜和销售半径受限的难题。
联农带农 人大代表的“富民密码”
“单打独斗闯市场,不如抱团取暖奔小康。”乡人大代表刘长宏牵头成立平乐县瑶山黄皮果专业合作社,创新“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包装,与广东、湖南等地的收购商建立长期供货关系,使黄皮果收购价从每斤3元提升至5元。目前,全乡已有120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其中脱贫户17户,户均年增收超1.6万元。
为拓宽销售渠道,乡人大代表化身“带货主播”,通过直播带货实现单日销售额突破1万元。同时,通过开发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周边的游客前来采摘黄皮果、品尝农家菜,享受乡村休闲旅游的乐趣,通过这种让游客亲自采摘的方式,黄皮果销售价格比拿到市面上销售高一些,不仅拓展了瑶乡黄皮果的销售渠道,也带动其他农产品销售,增加村民们的收入。“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一个月3000元收入不比城里差!”正在果园采摘的赵大姐笑着说。
从“自给自足”到“产业富民”,大发瑶族乡黄皮果产业的华丽转身,是乡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缩影。在人大代表的不懈努力下,这颗小小的黄皮果,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在瑶山深处绽放出夺目光彩。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