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丽乡村> 详情
浙江经验,略阳答卷:“村长鸡”熬出村民致富的“一锅好汤”
2025年08月25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张中奇 王卫新

  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广全国、落地生根之际,陕西略阳县一个曾经深藏秦巴山区的特色农产品——略阳乌鸡,正以“村长鸡”为品牌,飞向全国市场,成为带动一方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凤凰”。

  

  略阳乌鸡,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然而长久以来,受制于养殖规模有限、品牌效应不足、市场渠道狭窄等因素,这一优质资源并未充分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入。转机来自于一位基层带头人的坚持和一场围绕“土特产”做文章的产业探索。

  c58bc3a383004831b6f7f9f4b4d08939.jpg

  略阳县渔洞坝村的村民们热切期盼能有一位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领路人。2005年,渔洞坝村换届选举,村民们共同推选出了年轻有为的袁国强担任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他常穿梭于田间地头,思索致富方向。面对土地贫瘠、传统农业效益低的现实,他带领村“两委”反复调研、论证,最终将目光锁定在略阳乌鸡这一本土特色资源上。“咱们有好鸡,缺的是好路子。把乌鸡产业做起来,就不愁富不起来!”袁国强这样鼓励村民。

  

  借鉴“千万工程”立足本土、挖掘优势的理念,他决心把带领乡亲致富的愿望化作动力。为让略阳乌鸡走向更广阔市场,袁国强决定创建品牌。他将其命名为“村长鸡”,背后蕴含着“一日为村长,终生富乡亲”的承诺。创业初期,资金短缺、技术瓶颈、市场波动等挑战接连不断,但团队始终秉持“精细化、标准化”的产业理念,严把养殖、加工、销售各环节品质关,逐步赢得市场信任。

  57fa4ac8260e431fbe70edc65bc6de93.jpg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为“村长鸡”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村长鸡”迎来快速发展期。品牌先后荣获“中华农产品十大品牌”等称号,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逐步走向国际市场,真正实现了从“深山人未识”到“飞出大山成凤凰”的跨越。一次产业交流会上,有人向他讨教经验,他笑着分享:“这不仅是我们努力的成果,更是国家乡村振兴政策落实的成果。抓住时代机遇,咱农村产业就会有无限可能。”

  fcf17d85ecf64d1ab610e00d7d0ebf27.jpg

  产业发展最终目的是惠农富农。袁国强始终践行助乡亲致富的诺言。截至目前,“村长鸡”已直接带动超200位村民就业,并通过技术培训、订单养殖、利润分红等方式,构建了“企业+农户”的稳定利益联结机制。村民老张参加乌鸡养殖培训后,激动地说:“袁董没忘了咱。新技术应用后,养殖收益高多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袁国强积极推动与院校、机构合作建设乌鸡养殖实训基地,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年轻人有想法、有干劲,是乡村的未来。希望更多年轻人回来,和我们一起把略阳乌鸡产业做大做强,把家乡建设得更好。”他在实训基地开班仪式上说道。越来越多懂技术、善经营、爱农村的创业青年加入,“传帮带”的技术指导与资金帮扶,构建了乡村人才梯队。“电商直播”“订单农业”“精深加工”等新业态也随之涌现,为产业注入持续活力。

  ab30068a30da4b949ba4e608877af30a.jpg

  从“带头致富”到“共同致富”,从“发展一个产业”到“带动一方百姓”,实现了乡村产业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既富了百姓,又传承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略阳乌鸡的蜕变。这是“千万工程”经验在西北地区的生动实践,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微观缩影。小乌鸡“啄”开致富门,背后是政策赋能、产业深耕与人才回归的共同结果。

  图片2.jpg

  乡村发展不缺资源,缺的是发现资源的眼睛和扎根实干的决心。略阳乌鸡的故事证明,只要立足本土优势,紧扣时代机遇,一个个“土特产”也能成长为富民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