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铜川陈炉镇咀头社区,一座依山而建的陶瓷文化小院静立于坡台之上。青瓦灰墙、退台叠院,与千年瓷镇的古朴风貌浑然一体。推门而入,陶泥的清香扑面而来,釉彩的流光映入眼帘——这里便是李保峰倾注心血打造的“大门里”文化小院。
一脉相承:泥土中生长的家族使命
“李家世世代代与陶泥相伴,瓷之于我,已不仅是器物,更是一种血脉中的温度。”李保峰的话语中,透着对家族使命的深情。
“大门里”家族是陈炉镇西八社三大户之一,制瓷史可追溯至清代康熙年间。三百余年窑火不熄,家族中能工巧匠辈出,民窑生产的瓷器曾沿丝绸之路远销西北。李保峰作为第11代传承人,自幼在陶泥与窑火间长大。拉坯、施釉、烧制——这些技艺仿佛刻在他的基因里,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然而,随着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传统民窑逐渐式微,陈炉瓷一度局限于地域一隅。如何让千年窑火续燃,让陶韵焕发新生,成为李保峰日夜思索的问题。
一座小院:从初心到实践
2018年,李保峰毅然决定创办“大门里文化小院”。初衷很简单:“不仅要传承老祖宗的手艺,更要让更多人走近陈炉瓷、读懂陈炉窑。”
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游客稀少、知名度低……面对重重困难,李保峰没有退缩。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依托地方建筑特色,历时四年将小院改造成一座集创作、体验、展示于一体的文化空间。小院占地900平方米,自下而上分为制作区、体验区和展示区,既保留传统民居风格,又融入现代功能设计。
“只有自己热爱,才能真正带动更多人传承陈炉文化。”李保峰说。他以守正创新为志,既要守住技艺的根本,也要让传统瓷艺与现代审美对话。
创新产品:让古老瓷艺绽放新彩
产品创新是小院发展的核心。李保峰深知,文化保护不是照搬传统,而是要“与市场融合,被市场认可”。
他带领团队立足传统、开拓创新,改进传统釉色,使其更加鲜艳明亮;推行“粗瓷细作”,提升工艺精度;开发出姜黄釉铁绣花瓷、青花红绿彩瓷、黑釉剔花瓷三类主打产品,既保留陈炉瓷古朴厚重的底蕴,又赋予其现代审美意趣。这些产品一经推出,便深受市场欢迎。
体验赋能:文旅融合激活乡村
如何让冷门的制瓷技艺“热”起来?李保峰选择以体验为桥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针对普通游客,小院推出陶瓷手工拉坯体验项目。操作简单、趣味性强,即使毫无基础的游客也能在转盘间感受泥土的温度,创作属于自己的陶器。而对于陶瓷爱好者,小院则开展周末亲子游、工艺流程培训班等活动,深入传播陶瓷文化。
这些体验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也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昔日沉寂的古镇逐渐热闹起来,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乡村振兴:文化赋能与时代使命
“大门里”文化小院的兴起,是乡村振兴战略在文化领域的一个生动注脚。
小院的发展始终与地方振兴同频共振。它不仅是陶瓷技艺的传承基地,更是带动陈炉镇文旅产业发展的引擎。通过文化赋能,小院为当地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吸引了年轻人返乡就业,激发了乡村的内生动力。
李保峰说:“发扬陈炉文化,是我的责任和义务。”这份责任,既源于家族血脉,更源于对乡土未来的深切关怀。
未来可期:让窑火照见更远的世界
对于未来的发展,李保峰满怀期待,计划逐步完善小院基础设施,增加服务项目,小院将融合当地陈炉石、花馍、剪纸等多元文化元素,打造更具特色的陶瓷产品体系。他希望将“大门里”建成一个集非遗传承、文创开发、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让陈炉瓷走向更远。
“窑火不熄、陶韵绵长”,这不仅是对陈炉千年瓷镇的写照,更是李保峰与无数乡村振兴实践者的共同信念。在古老与现代的交汇中,文化小院正以守正创新之志,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让乡村振兴的梦想照进现实。
一座小院,千年窑火。李保峰用家族十一代的坚守与创新,诠释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在陈炉这片厚重的土地上,“大门里”不仅是一座文化地标,更是一盏照亮传统与现代融合之路的明灯。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振兴,源于热爱,成于实践,最终绽放于每一寸泥土的温度之中。
【编辑:周志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