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丰县地处贵州省西南部,位于滇黔桂石漠化连片地区,其北盘江镇顶坛片区曾是石漠化重灾区,一度被认定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绝境之中,顶坛人民以花椒为笔,以汗水为墨,创造了“生态治理与特色产业发展同步推进”的“顶坛模式”,谱写了一曲战胜石漠化脆弱生态的“椒响曲”。
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考察顶坛片区时,对这一“向石漠要生机”的创举给予高度评价。2021年广东与贵州建立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关系以来,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与贞丰县结对,携手赓续“顶坛模式”,向全国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椒”出了贞丰的新答卷。
顶坛智慧 党群同心打造特色经济品牌
“眼望花江河,有水喝不着;石缝种苞谷,只够三月活;想要吃米饭,除非坐月婆;姑娘往外嫁,媳妇讨不着。”这首悲凉的歌谣,正是20世纪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老百姓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脱贫致富之路上,顶坛人曾在石旮旯石缝中种过芭蕉、砂仁、花生、黄栀子,也曾搞过“坡改梯”,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年,查耳岩村大石板组的袁家伦,将自家花椒树摘下来的果实以每斤1块5的价格卖了118.5元,正是这棵‘脱贫花椒树’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启发与希望。”顶坛村党支部书记胡超祥坐在村口娓娓道来。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猫猫寨花椒基地
1992年,贞丰县提出“因时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依靠种粮稳农,种植花椒致富”的石漠化治理思路。同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罗孝纯和其他党员带头开山炸石,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民很快自发参与建成水窖200多个,有效解决了种植花椒树苗用水的难题。次年,州政府拨款10万元作为发展花椒基地资金,在村组干部和党员带头下,成功动员村民种植1000余亩,首批试种大获成功,种植户人均收入达2500余元,实现从“石缝求生”到“椒香满山”的跃升。
筑牢根基 向石漠化要绿色向青山要效益
盛夏时分,走进顶坛片区,谁能想到这片绿油油的花椒林,曾是岩石裸露率超70%的荒山坡,人均耕地不足一亩。胡超祥介绍道:“过去咱们这里七分石头三分土,岩石都是裸露的,而且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用老人家的话来说,这个石头感觉在慢慢‘长大’。”
1998年末,顶坛片区发展种植了1万多亩花椒,自此“石头上的花椒产业”走出了石漠化治理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子。由于花椒树根系发达,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促进生态平衡,据贵州省科技厅石漠化治理科研组的数据表明,目前,当地水土流失防治率达94%,土地石漠化治理率达92%。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猫猫寨花椒基地航拍图
自2021年“惠贞协作”开始,两地干部始终致力于向喀斯特要生态、向荒山坡要效益,根据县自然资源局的监测数据显示,花椒林区水土流失量比治理前下降了80%,年均涵养水源量提升了15%,真正实现“种一亩花椒、治一亩石漠”的良性循环,治理面积累计超过1.5万亩,修复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绿色底色越来越浓,裸露的岩石披上了绿装。
拓展价值 花椒产业链上结出“致富果”
顶坛人不仅让曾经的荒山坡绿意盎然,更通过一系列产业链的拓展,成功将这片“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
在东西部协作的推动下,2021年以来,两地干部群策群力,联合科研团队和本地农技人员培育出“黔椒1号”良种,为顶坛花椒产业链“补短板、延链条”,村里建起了1200亩的良种繁育基地,推广“宽行密植、低干整形”的新模式,让花椒挂果率提高了20%。同时,当地还配套推进农业示范园区、水利设施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把“种—管—加—销”全链条体系完成闭环,2024年全县花椒种植面积达10.4万亩,挂果面积4.8万亩,年产量12632吨,产值达3.7亿元。
资金的投入也源源不断,惠阳区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850万元,支持当地省级龙头企业引入花椒油生产线两条,建设气调库,升级生产设备,打造花椒全产业链项目。花椒不再只是“晒干了就卖”,而是变成了极富附加值的花椒油、调料包等产品。2024年,该企业加工鲜椒176吨,实现销售额1412万元。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的花椒喜获丰收
“要想不返贫,关键还得靠人才。”这是东西部协作干部们常说的一句话,顶坛片区通过加大对农户的种植管理技术培训,把产业和人才紧密结合,打造“贞丰顶坛花椒师”省级劳务品牌,在为花椒产业“建链”“延链”的同时,通过提升村民的生产水平和管理能力,为花椒产业在人才上不断“补链”,农户们通过“干活+学艺”的方式,在掌握花椒种植管理技术的同时又能增加收入,从“会种椒”变成“会管椒、会养椒”,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质量。
在“贞丰顶坛花椒师”劳务品牌的助推下,顶坛片区的就业前景也越走越宽,截至2024年底,顶坛片区已培训3000多人,带动就业5200多人,当地村民人均月工资从2000多元涨到了3800元。
村民陈大叔笑呵呵地说:“从前靠锄头刨地只能混口粮吃,现在靠剪刀剪花椒一个月也能拿三四千,在过去根本不敢想。”
协同治理 生态效益转化为发展红利
花椒不仅是“顶坛的树”,更成为“顶坛的路”,一颗小花椒给顶坛片区带来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024年,惠阳区投入协作资金40万元举办“贞品出山”农特产品展销会,为贞丰花椒产业搭建展示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展销会当天便帮助花椒创造210万元订单,切实推动花椒“出山入湾”;借力“和美乡村·数商兴农”直播大行动,村里开设了20余场花椒直播专场助力线上推广,深入挖掘并创意设计本地花椒特色农产品,推动花椒品牌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品牌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开创消费协作新局面,2024年实现线上销售额135万元,同比上涨12%。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金井基地,采摘好的花椒正在分拣
除了花椒产业的繁荣,顶坛片区还开发了休闲农业和研学旅游,推动了地方经济多元化。依托万亩椒林,顶坛地区打造了“喀斯特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基地”,包括参观步道、科普展厅、椒林体验区等。
一位村民笑着说:“以前谁想到花椒还能变成旅游资源?现在游客来摘花椒,学着做椒香菜,现在我们卖的不只是花椒,还有花椒种出来的‘好日子’。”
截至2024年底,顶坛片区已有803户3902人参与花椒种植,户均花椒年产值达6.6万元,人均年增收超过1.3万元。村民冉茂兴在谈到如今的生活时,眼里充满了自豪和满足:“过去外出打工一个月只能挣3000多,现在在家管管花椒一年能挣七八万,既能照顾老人,又能陪伴孩子。”
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为顶坛片区筑牢了公共服务根基,可持续发展前景愈加明确。东西部协作建设的产业项目,固定资产全部划归村集体,单租金一项每年便为村集体增收20.2万元;协作资金投入企业形成的固定资产,同样通过租赁收益反哺村集体。2024年,顶坛片区村集体分红达到42万元,村民人均分红1800元,东西部协作红利切实惠及到了每一户乡亲。
顶坛村还专门设立“花椒基金”,每年提取部分收益用于教育帮扶和环境改善。如今,通电、通水、通路等“五网”工程落地,曾因条件艰苦搬走的17户村民,也陆续回迁。“以前出门要走十几里石坎路,现在家门口就能坐车。顶坛变美了,生活也变好了,我们更舍不得离开家乡了。”返乡村民罗泽进的感慨,道出了这片土地的幸福变迁。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