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丽乡村> 详情
邕宁区:千亩蕉海铺就致富路 “百济香蕉”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2025年10月22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谭兰香 黄懿

  十月的百济,风里裹着清甜的蕉香。广西南宁百济镇红星村坛里香蕉园里,3000亩香蕉林连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宽厚的蕉叶在阳光下舒展,一串串香蕉裹着光泽,沉甸甸垂在叶间。随着脱贫户黄学典手中刀具轻划果柄的“咔嚓”声,这片承载着乡亲期待的香蕉园正式开园,人工精作与科技协同的采收场景,成了壮乡秋日里生动的丰收图景。

  (龚素梅)邕宁区百济镇红星香蕉产业园1.jpg

  邕宁区百济镇红星香蕉产业园(龚素梅/摄)

  

  采收:精摘+科技 新鲜保品质

  

  这两天进入采摘期,工人们身着蓝色工装、头戴草帽,穿梭在蕉林间。脱贫户黎彩虹左手稳稳扶住饱满的蕉串,右手持小刀沿着果柄纹路轻划,整串香蕉便落入臂弯,随即迅速套紧白色薄膜缓冲袋。“我们的‘百济香蕉’果皮嫩,得顺着纹路下刀,既不伤树,又能保香蕉完整。”她边忙活边说

  

  地面,运输轨道上的滑轮小车沿着垄间线路匀速前行,轨道旁的6名工人默契配合,接住无人机吊送的香蕉后用绳子固定在滑轮小车挂钩上,满载数百公斤香蕉的小车朝着分拣中心滑行。

  (龚素梅)邕宁区百济镇红星香蕉产业园,无人机正在采摘香蕉.jpg

  邕宁区百济镇红星香蕉产业园,无人机正在采摘香蕉(龚素梅/摄)

  

  “以前靠人背,一趟顶多30多斤,现在有了这个小车,运送一次能装几百公斤,效率提升太多了。”一名工人边忙活边说着。半空中,无人机悬停在高空,专用吊绳精准钩住蕉串,单次吊运近35公斤香蕉,轻松跨越成片蕉树。

  

  “从香蕉离树到运送、分拣、包装、装箱,全程不碰地面。”园区负责人高新辉指着分拣中心的设备介绍,无伤化采收流水线一头连接运输轨道,一头连接标准化清洗水池,大水池清水轻柔冲去果身杂质,香蕉品相和新鲜度能保持最佳。

  

  种植:良种+良法 丰产筑根基

  

  “要种出优质香蕉,靠的是‘良种+良法’双保障。”高新辉站在蕉林边,指着根部的浇灌孔说,选种时,严格筛选抗病性强、口感佳的‘桂蕉1号’品种,从源头保障香蕉品质;种植中,又引进了先进的灌溉和施肥设备,采用自动滴灌技术,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精准供应。

  

  “以前人工浇水施肥,一亩地要耗时将近2小时;现在打开开关就能按需供应,水肥就顺着管道直送至香蕉树根部。”百济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卢立川笑着对比,如今,管理效率提升了四成以上,还能减少水肥浪费。

  (龚素梅)邕宁区百济镇红星香蕉产业园,当地村民正在清洗香蕉.jpg

  邕宁区百济镇红星香蕉产业园,当地村民正在清洗香蕉(龚素梅/摄)

  

  科学管护让“百济香蕉”产量与品质双提升。经测算,这一片3000亩香蕉园亩产可达8000斤,“百济香蕉”总产量预计达1.2万吨。“下一步,我们计划把种植规模扩展到6000亩,让更多土地长出‘百济香蕉’这颗‘金果子’,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高新辉望着连片的翠绿蕉林,语气里满是对未来美好的期待。

  

  增收:产业+就业 富民有奔头

  

  这片香蕉园,不仅是优质香蕉种植示范基地,更是周边脱贫户与农户的“就业蓄水池”。在“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联动模式带动下,蕉园优先吸纳脱贫劳动力和村民务工就业,农忙时有60多人在岗。正在采摘的脱贫户黄学典抹了把汗,眼里满是笑意:“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回不了两次家,现在家门口摘香蕉,一天能挣150到200块钱,还能照顾老人和上学的孩子。”

  

  “在这里务工装箱,一天能挣200多块,收入还不错!”红星村的脱贫户黄海香麻利套好香蕉袋子装进箱子,带着笑意边忙活边说道。

  无人机将采摘下来的香蕉,运到滑轮小车上(滕忠).jpg

  无人机将采摘下来的香蕉,运到滑轮小车上(滕忠/摄)

  

  除了务工收入,农户还能拿到土地流转租金,收入渠道越拓越宽。“接下来1个月的采收,务工收入就能为脱贫劳动力和群众增收几十万元。”红星村党支部书记黄荣赤看着忙碌的人群感慨,“在党建引领下,产业扎下根,就业跟着稳,乡亲们的日子才能越过越有奔头。”

  

  据了解,香蕉园能有如今的规模,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精准施策,党员、干部跟进对接服务企业需求,推进土地流转、引进优质抗病品种、完善基础设施,驻村工作队与人大代表积极参与,化解纠纷、拓宽销售渠道,让“百济香蕉”既种得好,也卖得好。

  (龚素梅)邕宁区百济镇红星香蕉产业园里一片繁忙景象.jpg

  邕宁区百济镇红星香蕉产业园里一片繁忙景象(龚素梅/摄)

  

  10月18日14时许,首批分拣装箱的“百济香蕉”被装满运输车辆,朝着区内商超、水果市场和川渝方向驶去。这一串串品质上乘的“百济香蕉”,不仅要走进千家万户的果盘,更要带着百济镇乡亲的希望,铺就一条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路。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