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物产。
黄河之滨,中原腹地,河洛山乡以“五山四岭一分川”的多样地貌、兼具南北之长的气候特征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孕育了丰饶的物产、秀美的乡村和厚重的农耕文明。

宜阳县莲庄镇沙坡头村矮化苹果育苗基地,工人用大型喷雾机械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 高山岳/摄
翻开新时代的振兴图景,“山乡巨变”跃然眼前:在宜阳韩城,火红的辣椒遍布丘陵,麦椒轮作、粮经结合,装满了“粮袋子”,鼓起了“钱袋子”;在洛宁上戈,矮化密植、水肥一体的现代种植模式和配套完善的冷链、分拣、电商渠道,赋予了苹果更高价值;在栾川三川,豫西老屋蝶变新生,“隐心谷”高端民宿成为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新农人”利用植保无人机对麦田进行喷防
振兴乡村,产业为先,富民为要。“十四五”时期,洛阳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以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集中连片推进乡村振兴,粮食生产更加稳固,农业产业链条更加完善,农民收入稳步增长,锦绣田园更加多姿多彩。
从分散经营到连片发展
今年,连绵的秋雨,让忙碌的秋收变得更加紧张。
雨过天晴,宜阳县韩城镇桃村高标准农田示范方的玉米抢收全面展开。田间地头,收割机隆隆驶过,玉米颗粒归仓;收储基地,烘干设备马力全开、昼夜不停。
“玉米长得很结实,烘干设施跟上,又是个丰收年。”鼎德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麦海伟驻守田头,手中的玉米棒子粗大饱满。
麦海伟是新农人,承包的5000亩土地全部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从农业物联网到水肥一体化,从无人机飞防到全程机械化,现代农业园区里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
距此不远,益民现代农业产业园也在韩城拔地而起。这里以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耕地地力、以土地流转发展连片种植、以麦辣轮作提高种植收益、以精深加工和仓储交易重构产业链条,成为全国辣椒产业的高地。

新安县铁门镇,大型机械正在采收辣椒
从一隅观全局,洛阳耕地面积519万亩,旱薄地多、水浇地少,小农经营占比大,规模经营占比小,是突出短板所在。
如何把饭碗端得更牢、让农民收入更高?“十四五”时期,洛阳市坚持集中连片发展理念,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小田变大田”“旱田变良田”“高标准农田变高效益农田”,加快重塑农业产业格局。
看土地质量,全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259万亩,适度规模经营成为主流。看农业“芯片”,洛阳市农林科学院搭建“洛”字号良种体系,农业新品种推广应用率达到98%;看农机装备,总动力524.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看生产场景,水肥一体、飞防植保、物联网监测已成常态。

科技人员进行小麦品种鉴选、评价
如今,从分散经营到连片发展,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从传统种植到智慧种田,农业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河洛粮仓更加充实。
从特色发展到三产融合
你敢想象吗?过去,一亩地种40棵苹果,现在能种到200棵!
秋到洛宁,28万亩苹果红是最美的色彩。
走进东宋木美土里果业基地,所见所闻颠覆了对传统苹果栽培模式的认知:以往,苹果树形大、占地多、管理难,靠的是辛勤劳动和精耕细作;而今,矮化密植和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有效实现了矮树形、高密度、高品质。

中国好苹果大赛(2024)河南总决赛金奖——瑞香红
如果说新技术让苹果种出了“科技范”,那么“产业经”则让洛宁苹果接入了大市场。
连接“上下游”,苹果醋、苹果脆片等新品迭出;融合“一二三”,果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卖风景、卖体验,新业态层出不穷;贯通“产加销”,苹果触网、电商下沉,“果园到餐桌”对接更便捷。
从一颗苹果,可以看到一块红薯、一颗草莓、一棚香菇、一筐药材……“土特产”是一篇大文章,如今河洛乡村特色产业各美其美、各展所长。
在汝阳,优质红薯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一公斤红薯淀粉可被加工成12碗酸辣粉,增值幅度超过10倍;在栾川,伏牛山腹地的连翘、丹参等中药材种植扩面提质,带动中药加工、功能食品、中医康养等产业蓬勃发展;在嵩县,山里建起了“托牛所”模式,挂牌“牛交所”,推出“养牛贷”产品,实行“牛保险”,“牛经济”越来越红火……

汝阳县柏树乡电商产业基地,主播正在直播带货
一亩园,十亩田。“十四五”时期,洛阳旗帜鲜明树立富民导向,聚焦做大绿色杂粮、中药材、食用菌、林果、牛羊养殖等5条特色产业链,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着力健全现代化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让乡亲们的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
从改革赋能到强农富农
陆浑之畔,嵩县田湖、城关一带,连绵起伏的山丘被改造为层层叠叠的梯田。万亩丹参扎根生长,父老乡亲因药而富,龙头企业延链补链,成为“中原药谷”最为亮眼的一朵金花。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村集体合作社统一流转后,再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对外发包,让农户和企业两头放心。”嵩县城关镇叶岭村党支部书记董广聚坦言。集中连片发展产业,土地流转是关键一环。这也曾是最让他头疼的问题。过去,农户与企业直接对接,老百姓怕失地,老板怕投钱打水漂。

孟津君荷牧业奶牛养殖厂
“十四五”开局以来,得益于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洛阳抢抓入选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政策机遇,以高效、透明、公益性的产权流转交易机制,迅速成为乡村资产对接市场的主阵地。
如今,洛阳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上线流转交易品种不仅涉及土地、林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经营性资产,还包括民宿、露营基地、涉农项目招商转让等,有效畅通了城乡要素流动,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
产业旺起来,收入涨上去。“十四五”时期,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跑赢全省平均水平,历史性突破2万元大关,去年达到21056元。

孟津区常袋镇的洛阳科瑞林业有限公司果园内,一串串红提葡萄挂在枝头,让人垂涎欲滴
翻开一家一户的小账本,透视乡村振兴的大逻辑——乡村振兴要靠产业,说到底要看老乡的钱袋子有没有鼓起来。
希望的田野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十四五”期间,洛阳以集中连片发展破题,以三产融合赋能,以改革创新驱动,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河洛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从韩城辣椒的“红火事业”到洛宁苹果的“甜蜜转型”,从栾川民宿的“诗和远方”到嵩县“牛经济”的链式发展,特色产业已成为河洛乡村最亮丽的风景、农民增收最坚实的支撑。(作者单位:洛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编辑:王正]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