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 2015年9月3日,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即将开始,2400多名军校学员组成的合唱团庄严肃立,迸发出铿锵之声,将《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的雄浑气势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首雄壮的战歌曾经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奔赴抗日杀敌的前线。时至今天,这首歌仍然被确定为国防大学校歌。这首歌的曲作者是中国革命音乐的先驱者之一、中国音乐家协会原主席吕骥。做劳动者的先锋,是吕骥一生的追求。
在传唱抗日救亡歌曲中寻找党组织
1930年夏,怀揣音乐梦想的吕骥,如愿考上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仅仅过了一个学期,吕骥就因为付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一年后,他勉强攒够学费,再次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声乐。
这一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吕骥听到消息后,立即参加校长萧友梅组织的“音专抗敌救援会”,到民众中去宣传抗日、演唱救亡歌曲。当时,国民党实施新闻管制,百姓在报纸上看不到任何抗日救亡的报道,不少学校的抗日宣传活动也被勒令停止。而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在民众中传播,让吕骥看到了希望。
怀着满腔热血,吕骥决心离开学校,寻找中国共产党,寻找党领导下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以下简称剧联)。1931年底,经盛家伦介绍,吕骥加入了剧联,成为最早的几个音乐盟员之一。
1932年3月,吕骥与盛家伦奔赴武汉,组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武汉分盟”,排练了田汉改编的话剧《卡门》,以这个法国故事激发民众的斗志。可这些活动被国民党警察盯上了,吕骥只得秘密返回上海。
1934年春,他第三次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不过,这时的吕骥已经不再是一名单纯的学生,而是一边学习,一边参与剧联革命活动。当时,剧联组织了音乐小组,由田汉直接领导,成员有肖之亮、聂耳、吕骥等,聂耳任组长,小组专门研究如何开展革命的音乐工作和音乐创作。
4年风雨磨砺,吕骥思想不断成熟。1935年2月的一天,在白色恐怖统治下的上海,地下党员、戏剧家谢韵心的家中,有几个人正在热火朝天地打麻将。突然,他们放下手中的麻将,两个人到外面放哨,其他人围在一起举行入党仪式。将要加入党组织的正是26岁的吕骥。那是一个简短而又极其特殊的仪式。宣誓人吕骥和领誓人谢韵心在用棉被围起的麻将桌下,庄严地唱起《国际歌》。
在创作革命音乐中成长为坚强战士
如何更广泛地团结民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田汉和聂耳认为,电影传播快,应该把电影歌曲作为传播进步思想的重点。
1935年初,电影《风云儿女》拍摄时,还没有主题曲。因“宣传赤化”罪名被捕入狱的田汉听说后,就在香烟包装纸背面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交给探监的亲友,转给聂耳。1935年4月,在聂耳创作曲子的过程中,党组织安排他取道日本赴苏联学习,吕骥接替聂耳负责剧联音乐小组工作。
不久,吕骥接到聂耳寄来的曲子的草稿,与盛家伦等7人立即组成合唱队,到法商百代唱片公司录制唱片,再复制到电影胶片上。随着《风云儿女》的上映,《义勇军进行曲》迅速风靡全国,成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
1935年春,吕骥在民众歌咏会上评述了《义勇军进行曲》等作品的创作过程,发现听众反响强烈。由此,他想到,应该成立一个歌咏团体有计划地介绍新创作的进步歌曲,向社会推广,用革命音乐凝聚更多人。
几个月后,立志把音乐创作和革命事业紧密结合的吕骥,为进步影片《自由神》创作了主题歌《自由神之歌》(后改名为《自由神》)。这是他独立创作的第一首成功作品。
1935年5月的一天,吕骥到学校上课,学校事务员对他说:“刚才有人找你,找到没有?是一个穿长袍的上海口音的人。”吕骥意识到,自己又处在了危险境地。原来,武汉反帝大同盟负责人张清泉被捕叛变,供出很多参加同盟的人,其中就有吕骥、张庚、陈荒煤等人。国民党武汉当局随即联系上海方面抓人。当时,吕骥和张庚、陈荒煤正好一起住在法租界拉都路。吕骥回到住处后,赶紧送走张、陈二人。此时,他透过窗户还能看见对街的老虎灶铺子仍有两个人在盯守。吕骥迅速换上一身长衫,悄悄从后门走出了弄堂。
刚刚脱离了险境,吕骥便开始集中全力创办歌咏团体。此时,好友沙梅从苏州到上海,两人一拍即合。6月初,由剧联领导的救亡歌咏团体“业余合唱团”宣告成立,团员有60多人。这个以抗日救亡为目的的歌咏团体,一开始就受到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敌视。为了排除白色恐怖的干扰,“业余合唱团”不断变更练唱地点。经过多次演唱,《自由神》《救亡进行曲》等新创作的抗日救亡歌曲在群众中传播开来。许多学生和职业青年纷纷加盟,“业余合唱团”最多时达到数百人。
为创作出更多的优秀革命歌曲,1936年秋,吕骥发起成立专门研究救亡歌曲创作的“歌曲研究会”。虽然没有经费、没有固定的活动地点,还要时时防备国民党和租界当局的政治迫害,但“歌曲研究会”坚持活动到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不到一年的时间,“歌曲研究会”创作了《只怕不抵抗》《大刀进行曲》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救亡歌曲,给民众以极大鼓舞。由麦新作词、吕骥作曲的经典歌曲《保卫马德里》甚至跨越国界,被翻译成世界语、西班牙语、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和俄语,在多个国家传播。
在延安这片热土登上创作巅峰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吕骥随上海、北平文化界慰问团赴绥远慰问前线抗日将士,教唱《义勇军进行曲》。但他也切身感受到日趋紧张的政治、军事形势。后来,国民党军队不允许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有人还趁他不在的时候,搜查他的行李。
这引起了吕骥的警觉,他立即离开绥远,辗转来到太原,继续开展抗战歌咏救亡活动。
站在抗战前沿阵地五台山上,吕骥用血与火的激情创作了战歌《武装保卫山西》。后来,这首歌传遍全国,每传一地便被改换成当地地名,于是出现了《武装保卫山东》《武装保卫河南》等,甚至出现了《武装保卫家乡》。
在山西,吕骥开始考虑去哪儿的问题。上海已经被日寇占领,肯定回不去了,山西也非久留之地。正在这时,他在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见到了彭雪枫。于是,吕骥提出了“去延安”的请求。
此时的延安,正需要优秀的音乐人才。吕骥的请求很快得到党组织的批准。
9月底,吕骥等人离开太原,经临汾到吉县,向心中的圣地延安继续前进。10月下旬,吕骥到达延安,成为第一个到延安的专业音乐人。
11月初,中共中央组织部派吕骥到抗日军政大学(原抗日红军大学)任教。为激励抗大学员努力学习、肩负起抗日救国的重任,毛泽东让时任中宣部代部长的凯丰写一首新的校歌,以取代原来的抗日红军大学校歌。
刚到抗大工作不足半月,吕骥即受组织委托,为《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谱曲。看到歌词,他热血澎湃。60年后,吕骥曾这样回忆:“看到歌词后,我非常高兴,词写得很精美,内容很精深,立足点很高,看得很远,且有鲜明的形象;文字很精练,形式也很完整,很符合谱曲的要求……它表现的是抗大同学教师们的抗日热情,大家要唱着这首歌上前线,所以我就想既然歌词用了黄河这样一个主题,我就应当把黄河这个形象写在我的音乐当中,把抗日的激情表现出来。”
吕骥对歌词展现的黄河形象进行音乐构思。一浪高过一浪、勇往直前,这是黄河的形象,也象征着革命将士和爱国青年的英勇气概。于是,吕骥的脑海迅速形成了革命的音调和果断的节奏。只用了两天时间,他就为《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谱好了曲。
很快,这首充满了蓬勃的青春活力和豪迈的革命气概的歌曲在抗大校园里唱起来了,在延安唱起来了,在陕甘宁边区唱起来了,又飞越千山,唱遍了抗日根据地的每一个角落。《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成为吕骥的代表作,成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