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助民。”群众工作是根本。转隶以来,日喀则边境管理支队帕里边境派出所积极学习、推广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始终秉承帕里“四个第一”精神(即:“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通过成立“三杯茶”调解室,提炼总结“三杯茶”调解法,不断激活基层“神经末梢”,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在西藏“高原第一镇”的日喀则市帕里镇,商铺、店面、工地较多,外来暂住人员密集,群众间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为实现“小案快办、小吵快处、隐患速排、求助速帮”,打造暖心惠民执法流程,帕里边境派出所认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研究摸索,成立了既符合当地风俗习惯,又“力度、温度、速度”并存的“三杯茶”调解室,有效延伸了调节触角,成为了化解矛盾纠纷的前置窗口。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出的“三杯茶”调解法:“一杯平心静气”、“二杯畅所欲言”、“三杯握手言和”,为辖区人民群众铺设了“依法、便民、高效”的矛盾化解“快车道”,让理性和谐在酥油茶的茶香中弥散辖区社会,让矛盾纠纷了无影踪。教导员敬欢表示:“创新暖心惠民执法流程,服务广大农牧民群众,是我们职责所系。”
今年3月,村民次仁与汽车修理店老板就摩托车修理费用问题产生纠纷,两人情绪激动,帕里边境派出所迅速出警,将两人带至派出所“三杯茶”调解室进行调解,民警巧用“三杯茶”调解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纠纷在茶香里浮现,调解方案在茶水中斟酌,问题在舒展的愁眉间消散,不到20分钟的时间成功调解了这起矛盾纠纷。
守护平安,服务人民。自“三杯茶”调解室成立和调解法运用以来,该所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切实提高了边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宁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正如我们本地的谚语所言,藏族人民的美好一天是从电动酥油茶机的搅拌声,倒满一杯杯香气喷喷的酥油茶开始的,茶早已成为我们当地老百姓的情感载体和精神纽带。所以,派出所的‘三杯茶’调解法符合实际不说效率还高,真正做到了设身处地为民着想啊。”辖区村民扎西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基层群众工作中,该所不忘初心、践行使命,积极探索符合当地风俗习惯的调解品牌,以茶为媒、以法为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群众之忧、化纠纷矛盾。
“三杯茶”矛盾纠纷调解法不仅为“平安乡村”建设打造了良好的基础、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了新平台,还引导更多辖区边民群众通过正当渠道理性表达诉求,以合法手段调解矛盾纠纷。同时,该所以“三杯茶”调解法为着手点,规范执法流程、收集民情民意、宣传法律法规,实现了解民情在一线、宣传法律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的闭环式基层治理模式现代化。
[编辑: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