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这里支教工作,除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想让他们能感受到更多的善意,等长大后也能将这份爱和善意传递下去,帮助更多的人。同时,我希望能为孩子们播下希望的种子,带领他们打开通往大山外面世界的大门,改变观念、开阔眼界,立志为家乡贡献力量。
行囊中最珍贵的,是孩子们的“悄悄话”
在郑凯伦返程的行囊中,有一个特殊的包裹,里边装着几十个工工整整的信封,这是临行前孩子们写给他的“悄悄话”。“郑老师您辛苦了!”“谢谢英语老师总给我们做好吃的”“老师您要常回来看我们”……离别前几天,班上好多孩子给郑凯伦送来了小信封,还一再叮嘱:“等我们放假了,老师才能打开看哦!”孩子们的字体不算工整,甚至还有几个错别字,却是郑凯伦最珍视的宝贝,他郑重地将纸条放入一个小箱子并锁上。
2024年,深圳边检总站在全总站范围选拔支教民警,有着英语专业背景和专业八级证书的潮汕机场边检站民警郑凯伦在重重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该站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第6位支教民警,教授同乐苗族乡第二小学五年级的英语课程。
和朝夕相处的孩子们说“再见”真的很难。1月10日,当本学期最后一堂课的上课铃响,郑凯伦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孩子还在打闹嬉戏,教室里有些闹哄哄。“老师马上要回去了,同学们期末考试要加油啊!”郑凯伦假装漫不经心地说道。一瞬间,教室安静下来了,坐在第一排的沈晓燕和龙近航一下子就哭了出来。“看着孩子们亮汪汪的眼睛,我当时也差点没忍住,连忙调整了一下情绪。”郑凯伦回忆说,“担心孩子们会哭,平时我就常和他们说,学期结束说再见时,我们都要笑一笑,不许哭鼻子,没想到最后还是忍不住。”郑凯伦说,跨越千里支教,自己只是孩子们生命中微小的一盏灯,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带孩子们了解更多大山之外的知识,照亮山区娃娃的求学路。
每一天都很平凡,却又是刻骨铭心
“来这里支教,其实每一天都很平凡,回想起来却又历历在目,刻骨铭心。”闭上眼,支教时的一幕幕总是闪现在郑凯伦眼前。从初来乍到时的水土不服到逐渐融入当地生活,从三尺讲台的“小白”到孩子们的良师益友,郑凯伦的日记本里,记录着他的支教心路历程:“全身滚烫畏寒怕冷,该不会又中招了吧?”“哎哟喂,咋又停电停水了?!”“水龙头出来的水怎么比可乐还浑浊啊!”“嗓子发炎了,今天还是课最多的周四。”“每天凌晨三四点都被雷声惊醒。”渐渐地,他的朋友圈开始出现变化:“今天又给孩子们做饭吃,孩子们吃得可开心了!”“马上期中考了,孩子们加油啊!” 。
初到同乐乡,为全面了解班里每位同学的学习生活情况,郑凯伦基本每个周末都陪学生们一起回到他们家中,只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对散落在二十几个行政村的所有学生的家访。孩子们的成绩参差不齐,有的二十六个字母认不全,有的音标不会读,英语基础非常薄弱。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方式?怎样才能把知识点讲得通俗易懂?起初,一系列的教学难题困扰着他。为了照顾到每个学生,加班加点备课是常事,挑灯夜战改作业写教案更是家常便饭。
在郑凯伦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英语学科综合分实现大幅度提高,在秋季学期期中考中更是挤进了全县130个平行班中前5名。孩子们在一次次进步中提高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家长们激动地向郑凯伦表示感谢,县教育局也对他的优异表现表示肯定,向其颁发“优秀支教教师”称号并赠送锦旗。
支教情架起连心桥,温暖心点亮寒冬夜
“我所在的同乐乡,青壮年劳动力缺失,留在当地的多为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在同乐乡工作的这段时间,作为驻村支教民警,除了积极开展工作、创新教学模式外,郑凯伦还会抽空跟孩子们一起回到山村的家中和爷爷奶奶聊聊天、搭把手干点活。
前阵子,寒潮席卷三江,霜冻冰冻预警频发。很多孩子都没有厚实的衣服御寒,晚上在阴暗潮湿的宿舍冻得瑟瑟发抖,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白天上课无精打采。“不亲身经历一次,根本不知道山区的教育资源有多匮乏,教育基础设施有多薄弱,生活环境有多艰苦,孩子们的求学路有多艰辛。”想到孩子们的境况,郑凯伦焦急得寝食难安,于是向组织报告,在单位支持下购买了一批被褥、暖风机、碳炉、竹炭、温暖贴送到孩子们宿舍,让大家能够舒服地睡一个整觉,养足精神完成白天的学业。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