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民俗遇见现代治理,会碰撞出怎样的平安密码?农历三月十五,云南省贡山县丙中洛镇迎来怒族传统节日“仙女节”。这一源于怒族仙女阿茸劈山引水传说的文化盛典,不仅是多民族共庆的信仰图腾,更成为边疆地区探索“科技+人文”安防模式的试验田。
文脉传薪火,警民筑平安。怒族聚居的丙中洛镇洋溢着欢歌笑语的节庆祥瑞。
4月12日,2025年贡山怒族“仙女节”在丙中洛镇盛大启幕。这场以“春染怒江畔·织梦仙女节”为主题的活动,以怒族文化为核心,汇聚各民族共同参与,共享一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盛宴。
春风拂过怒江峡谷,丙中洛镇沉浸在“仙女节”的欢腾中。漫山杜鹃如火、歌舞如潮,这场承载民族信仰与文化记忆的盛会背后,丙中洛所以“科技赋能全局、人文浸润细节、多域联动共治”为脉络,织就了一张立体化、多维度的平安守护网,让传统节庆与现代治理在峡谷深处交相辉映。
谋全局:智慧中枢织密安全防线
为打好安保主动仗,云南怒江边境管理支队丙中洛边境派出所提前半月启动“专项护航”行动,联合贡山县公安局、治安大队提前召开安保工作研讨部署会,结合辖区治安特点与节庆活动规模,将核心区、交通枢纽、村寨入口等划分为12个责任网格,制定“分片包干、定岗定责”的安保方案。指挥室内,三维电子沙盘精准标注祈福区、市集通道、篝火场等10余处关键点位,依托指挥室整合无人机巡航、广播疏导功能,实现“一域一策”精准布防。50余名警力全员在岗,按照“四定原则”定岗(明确执勤点位)、定人(固定责任民警)、定时(严格值守时段)、定责(细化任务清单)驻守一线,圣泉祭祀区专人管控香火明火,民族体育场入口布设安保组,无人机“天眼”同步盘旋监测,科技赋能与人力巡防双轨并行,确保“隐患不跨域、风险不过夜”。
聚合力:多域合力共筑边疆安宁
丙中洛边境派出所联动镇政府、民兵、义警等多方力量,将平安守护升华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实践。祭祀仪式上,民警与怒族祭司共同为圣泉系上“平安绸”;民族体育竞技场边,普法小分队以“射弩先查保险栓”类比守法意识,引得观众掌声雷动;深夜篝火会上,民警与各族群众共舞,灭火毯藏于花车装饰之下,无人机影像紧盯现场情况,传统狂欢与现代安防无声交融。这场跨越民族与职业的协作,让“仙女节”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成为边疆治理共建共治的生动样本。
润细节:法治温情融入民俗肌理
丙中洛边境派出所创新普法载体,将法治宣传融入传统节庆场景。圣泉边的“普法茶水铺”以民族特色为媒,民警着民族服饰奉上漆油“警茶”,通过“汉语+怒语”双语普法,将反诈案例、跨境犯罪防范及国家安全知识融入互动体验。沉浸式宣讲让法治理念随春茶飘香,有效提升边境群众风险防范意识,构筑民族团结共护国门的法治防护网。
不远处的观景台上,“景警随行”党员先锋服务队穿梭在游客之间,以党员先锋岗为支点、责任片区为网格,创新推行“主动预防警务”模式。通过全天候巡逻防控、即时响应游客诉求、源头排查风险隐患,实现景区服务“零距离”。节日期间,累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800余份,提供法律咨询300余人次;2小时响应山地救援2起,4名受困群众全部获救;寻回走失儿童3名、遗失物品6件;妥善处置其他突发状况20余起,用脚步丈量平安,以服务守护欢颜,为民族节庆注入法治温度与安全保障。
强引领:党政关怀凝聚守护合力
节日期间,怒江州贡山县县长李勇专程赴安保指挥中心和执勤点,为一线民辅警送上漆油茶与怒族织锦平安符。“无人机巡航与民族语言普法的创新结合,为传统节庆注入了现代治理智慧。”李勇现场点赞“科技+人文”安防体系,要求将经验转化为边疆治理长效机制。警民共系“同心结”的场景,与圣泉畔的“平安绸”遥相呼应,编织出民族团结的平安纽带。
当篝火余晖融入怒江的星河,丙中洛的平安实践已超越一场节庆安保。科技理性与人文温度的共融,传统信仰与现代治理的共鸣,在这里凝练成可复制的边疆治理样本。正如圣泉流淌千年不息,“仙女节”守护密码将持续为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注入时代注解。
【编辑:周志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