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治乡村> 详情
临江市:“小礼袋”承载“大平安”
2025年07月16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赵大晓 韩金刚

       “这袋子嘎嘎实惠!手机壳套上手机,天天瞅着派出所电话;打火机点烟时,顺手就看见‘打架成本高’的提醒——法律条文都送到手心儿啦!”村民老李掂量着手中沉甸甸的礼品袋,笑逐颜开。吉林省临江市六道沟镇东马村委会院内,村民们排起长队领取这些特殊“平安礼”,热闹得像赶集。

       六道沟边境派出所近期推出一项“平安礼袋”创新举措,将边境政策法规、反诈常识、民法知识、打架代价清单、乡规民约等实用法治内容,连同派出所清晰的联系方式,精心印制在纸抽、打火机、纸杯、手电筒、手机壳、雨伞等日常高频使用的物品上。这些“法治载体”被分门别类装入一份份礼品袋中,通过日常使用如春雨般悄然渗入边民生活的细微角落。

图片5.jpg

       “以前发的那些传单,字多又密,没几天就不知道塞哪儿去了。现在好了,抽张纸擦个手,反诈提醒就蹦进眼里了,想忘都难!”张大娘扬了扬印着“刷单返利是陷阱,天上不会掉馅饼”的纸抽盒,向邻居展示她新学会的防骗口诀。派出所民警深知传统宣传方式的局限,将目光投向与群众朝夕相伴的日用器物。当法律条文以最简洁的形式附着于生活必需品,当普法便不再是被动灌输,而成了自然视线中的提醒。打火机上“动手一时冲动,赔偿拘留心痛”的警示语,纸杯上印着的“越界必究”的边境法规核心条款……这些浓缩的法治“微光”在每一次使用中照亮日常行为的边界。

图片2.jpg

       “这伞可真是及时雨!上回下大雨,伞一撑开,斗大的派出所电话号码就在头顶,心里瞬间踏实了。”村民王大姐撑着印有派出所24小时联系方式的雨伞,话语里满是安心。礼品袋中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派出所服务延伸的用心。手电筒在暗夜中照亮前路,也照亮了紧急求助的通道;轻便的手机壳成为群众口袋里的“派出所热线”。这些物品以其无声的存在,将平安的承诺具象化,织就了一张牢不可破的警民联系网。

图片7.jpg

       “平安礼袋”推出后,迅速成为边境村屯的“抢手货”,群众参与法治宣传的热情被前所未有地激发。据统计,6月份活动开展以来,派出所接收到的群众主动法律咨询量同比上升35%,辖区因法律常识欠缺引发的纠纷数量同比下降22%。民警小王深有感触:“看到村民们主动指着手机壳上的条文讨论‘邻里纠纷怎么解’,我们知道这‘礼袋’真的走进了他们心里。”警民共筑平安边境的根基在一次次“使用”中越夯越实。六道沟边境派出所所长王福山道出初心:“把法治理念编织进群众生活的经纬,让平安提醒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这‘小礼品’承载的,是我们守护边境安宁、服务百姓民生的‘大平安’。”

图片4.jpg

       小小礼品袋,装下的是生活必需,传递的是法治温度与平安承诺。当法律常识化作纸杯上一句提醒、雨伞上一个号码,六道沟边境派出所的创新实践,正润物无声地将法治种子撒向白山黑水间的每一寸土地。这“嘎嘎实惠”的平安礼,掂在群众手里是暖,刻在群众心里是安。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