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治乡村> 详情
边境小城烟火气里的“平安配方”
2025年08月01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杨可鹏

        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地处中缅边境,又名“象城”,夜市作为当地夜经济的重要载体,每当夜幕降临便呈现出浓厚的边境小城烟火气息。针对该区域夜经济区与居民区交错分布的复杂治安特点,云南德宏边境管理支队平原边境派出所创新推行“三一防控+小板凳调解+义警网格”的工作模式,成功探索出一条边境城市社区警务与夜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三一”防控体系 打造平安夜市

  

  “警官,我刚才在夜市挑东西时,一转眼儿子就不见了!”一位母亲焦急地冲向中央皓城警务室求助。民警立即启动协同警务联动机制,派出所综合指挥室迅速发挥“智慧中枢”作用,通过实时调度,处警民警仅用10分钟便在夜市某摊位前找回走失儿童。这一高效处置的背后,是平原边境派出所创新推行的动态巡防体系。

  

  “警灯常亮、警车常转、警察常见”成为日常,针对夜市警情复杂、人流量大等特点,该所推行一个骑警队、一个处警组、一个步巡组“三个一”模式,骑警队动态巡逻,快速响应突发警情;处警组分别驻守城市核心警务室,实现一分钟接警,3分钟到场;步巡组深入大街小巷,排查并消除矛盾纠纷、噪声扰民、消防等各类安全隐患。

  

  通过“囤警街面、辐射联动”,将传统单点驻守升级为“警务室+移动哨”的多维防控网。同时推动商户共同组建“平安联盟”,发现警情苗头第一时间报警处置,防止小纠纷转化为案事件。今年以来,平原边境派出所重点区域案件警情同比下降36.9%,打架斗殴等可防性警情同比下降17%,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

  

  “小板凳”警务 化解矛盾于未“燃”

  

  在推进“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工作中,该所社区民警采用“唠家常”式走访,深入辖区了解社情民意。通过“多主动走访、多询问需求、多倾听意见”的“三多”工作法,确保矛盾纠纷发现在早、掌握在前。近期,民警在走访中发现一起矛盾纠纷,居民尹某因楼下烧烤店油烟长期飘入家中,导致无法开窗、衣物沾染异味,与店主排某多次协商未果,矛盾逐渐激化。

  

  针对尹某与排某的纠纷,民警以一张“调解凳”为纽带,组织双方促膝长谈,在平等对话中厘清诉求、寻求共识。调解过程中,民警综合运用“冷却降温、换位思考、逆向推演、案例引导、情理交融、多元联动”六种调解方法,先让双方情绪降温,再引导彼此体谅难处;通过分析诉讼成本、列举类似案例等方式,最终促成双方达成油烟管道改造方案,实现矛盾实质性化解。

  

  “调解凳”工作模式,坚持“人在社区、心在社区、事在社区”的理念。民警通过下沉社区变“被动接警”为“主动预防”,使“调解凳”升级为“便民凳”“安全凳”,真正搭建起警民连心桥。今年以来,该所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87起,消除群体性风险隐患6起,矛盾纠纷化解率与稳控率均达95%以上。

  

  “义警+网格” 让法治融入烟火气

  

  “大家注意保管好个人物品,看护好孩子。”“酒后不要冲动,和气生财。”“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在城市繁华的夜市街道上,象城义警队的温馨提示与市井烟火气交织,奏响了平安建设的和谐乐章。

  

  象城义警队是该所针对夜市街人流量大、治安要素复杂的特点,充分发动群防群治力量,通过三个维度开展法治宣传的“派出所+”警民共治新模式。设计通俗易懂的宣传册,深入商铺摊位开展面对面普法将反诈、防盗等知识融入市井生活,让群众在享受夜生活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普法方式,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

  

  不仅如此,该所还构建了“民警+网格员”双联动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另一方面,民警依托网格员搭建的沟通桥梁,将普法触角延伸到最小治理单元。通过定期举办“警民恳谈会”和“商企业主会”,采取案例教学、互动答疑等灵活形式,实现了普法宣传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切实筑牢了基层法治防线。

  

  夜幕下的象城,不仅有着璀璨的街灯,更有闪烁的警灯守护平安。平原边境派出所通过“硬防控”与“软服务”相结合,一方面加强治安巡逻,保持高压震慑;另一方面深化便民服务,用“警务围着民意转”的担当,让城市的“烟火气”与“安全感”相得益彰。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模式,让每一位群众都能安心享受美好夜生活,也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生动范本。

  

  【编辑:周志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