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铜川印台区的田间地头和农家院落,一支支流动公共法律服务队伍正悄然改变着乡村法治生态。去年以来,印台区司法局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下沉,以“流动工作站”为载体,为乡村振兴注入坚实法治动能。
政策引领,服务直抵“最后一公里”
2023年7月,印台区司法局出台《关于做好流动公共法律服务站工作的通知》,吹响了法律资源向乡村延伸的号角。文件明确要求各司法所至少组建一个流动服务站,整合司法所人员、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等力量,每月至少深入村居服务两次,聚焦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矛盾调解、法律援助等核心职能。
“流动站不是简单‘摆摊设点’,而是要让专业法律服务扎根乡土、随需而动。”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强调。政策设计直击痛点:站点优先覆盖偏远村组,时间贴合农时集市,内容紧扣土地纠纷、婚姻家庭、务工维权等村民高频需求,力求让法治保障“看得见、用得上、信得过”。
机制创新,“三联动”巧解“薪”愁
政策生命力在于落实。金锁关司法所一场为61名农民工追回41万元欠薪的硬仗,成为政策落地的生动注脚。
面对装饰公司失联、工程款争议的复杂局面,司法所启动“多元联动+专业支撑+司法确认”机制:联动人社、公安、文旅部门,厘清景区方作为总承包单位的法定清偿责任;公职律师精准释法,锁定债务链条;专职调解员反复斡旋,促成景区方先行垫付全部欠薪。为确保农民工权益“落袋为安”,司法所引导双方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
“锦旗上‘心系农民工,讨薪显真情’十个字,是对我们打通维权堵点最好的肯定。”金锁关司法所负责人感慨道。这一机制创新,不仅破解了欠薪纠纷中责任主体失联、执行难等顽疾,更成为全区化解涉农矛盾的标准范式。
服务下沉,法治赋能乡村经济
流动法律服务的触角,也从“护薪”延伸至“助企”。今年8月,金锁关司法所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普法课堂搬进集市商铺。
“集市摆摊”现场解答商户赊账纠纷,“走街串巷”为运输公司解读降税政策,以案说法用“馒头店被罚”新闻阐释行政权力边界。生动普法激发商户热情:“法律条款送上门,比外卖还及时!”商户们从被动维权转向主动学法,法治正成为乡村经济的隐形基础设施。
更长效的“法治体检”机制正在铺开:司法所定期为乡村企业排查劳资、合同风险,电商普法课堂讲授新型维权知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种子,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
润物有声,法治沃土滋养振兴希望
从政策顶层设计到一线创新实践,印台区的探索证明:当法治活水精准滴灌乡村,便能释放多重效能——化解矛盾固根基:流动服务站将纠纷消解在萌芽,去年以来累计调解涉农矛盾数百起;保障权益促公平:“护薪”机制为农民工维权筑牢后盾,避免群体性事件发生;优化环境活经济:精准普法提振乡村经营主体信心,法治成为最好的营商环境。
“让村民遇事找法、企业办事靠法,乡村才能真正走向善治。”印台区司法局的实践,为法治赋能乡村振兴写下有力注脚:只有将法治资源沉下去,乡村的幸福指数和发展动能才能提上来。在这条通向振兴的大道上,法治,正是不容缺席的铺路石与护航者。
【编辑:周志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