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既是经营主体破浪前行的“压舱石”,也可能成为羁绊发展的“暗礁”。当被执行人因一时遇困跌入“失信泥潭”,法院如何在坚守法律权威与护航企业发展间找到平衡?湖北省云梦县人民法院用实践给出了温暖而坚定的答案——信用惩戒不是终点,而是引导诚信经营的起点,司法不仅要维护公平正义,更要为困境企业留足“重生”空间。
前端预防,“预惩戒”督促主动履行
“法官,我们愿意履行执行义务,但能不能再给我们宽限一些时间!”在收到法院发出的“预惩戒”通知书,面对罗列的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后面临的惩戒措施等内容,湖北某能源公司的态度终于有所软化。
湖北某能源公司与南京某科技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执行案中,湖北某能源公司欠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货款85万元,法院判决后能源公司未按期履行付款义务,科技公司向云梦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立案后,执行干警多次实地调查,发现能源公司已将业务转移至第三人公司,并正在与省外企业进行合作谈判。为有效“放水养鱼”,审慎使用强制措施,执行干警在全面评估其债务状况、经营现状及还款意愿的基础上,在征得债权人谅解的前提下给予履行宽限期两个月。
卸下“信用包袱”的能源公司迅速盘活业务,成功与省外企业达成合作,并提前主动交付了欠款及利息合计 100 万元。一场可能两败俱伤的执行纠纷,在“预惩戒”机制的“润滑剂”作用下,实现了“企业活、债权清”的双赢。
“预惩戒”的优势在于给被执行企业划定“红线”的同时,有效缓冲了强制执行措施对民营企业,特别是对小微企业的消极影响,也有利于实现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在采取强制措施或惩戒措施前,向被执行民营企业发出“预限高、预纳失”等通知书,给予企业主动履行债务的合理宽限期,督促被执行人主动履行债务。
中端化解,执行和解架起桥梁
“感谢法官!失信解除了,我们成功贷到款了,一定按时还钱。”湖北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签下和解协议时,长舒一口气。这家因工伤保险待遇纠纷被申请执行的企业,因没有积极履行义务,被采取失信限高措施,生存处境艰难,而法院主导的执行和解,不仅促成了债务的顺利履行,更让企业重获新生。
事情要从一场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说起。方某在湖北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作时不慎摔伤,经鉴定为工伤十级劳动功能障碍,该建设公司应一次性支付方某伤残补助金、工伤医疗补助金、伤残就业补助金、停工留薪期工资等共计人民币81539.2元。
案件进入执行后,作为被执行人的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起初消极应对,法院依法对其采取了失信惩戒措施。惩戒的“紧箍咒”刚戴上,企业的“求救”电话就到了。公司负责人语气焦灼:“法官,我们真不是赖账,是公司最近资金链断了,我们目前正在积极争取贷款,失信惩戒对我们影响太大了!”
执行法官深入调查后发现,这家企业仍在维持正常运营,因为失信限高措施,企业无法申请贷款,从而陷入了“越限越难还,越难还越限”的恶性循环。
“执行的目的不是把企业逼入绝境,如果能在法律框架下寻找生路,实现双赢,那才是最好的结果。”执行法官主动牵线搭桥,组织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面对面沟通并讲清利害关系:企业若彻底停摆,赔偿款实现更无可能;而若给予信用修复机会,帮助企业恢复经营,反而能为履行债务创造条件。
经过多轮协调,双方最终达成执行和解:申请执行人同意法院暂时解除对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失信限高措施,给予其恢复经营的空间;被执行人则承诺在约定期限内履行义务。
最终,该建设工程公司成功贷款并通过参与新项目获得了现金流。随后,按照和解协议按期足额履行了赔偿义务,债务顺利清偿。
末端修复,助企业“造血再生”
“多亏了法院为我公司作信用修复,公司才能顺利经营,后续发展也有保障了”。近日,湖北某食品有限公司送来锦旗,该公司负责人对云梦法院在企业信用修复上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
原来,该公司主动履行了义务,执行法官也第一时间屏蔽了该企业所有涉案信息。但在后续经营中,某食品公司法定代表人发现,通过某企业查询平台输入公司名称后仍然可以看到该企业有司法案件信息。
“很多公司看到信息后,就很担心同我们合作有风险,我们要经过多次解释,才能打消客户顾虑,这样一来损失了不少客户,所以只能向法院寻求帮助,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某食品公司法定代表人面露难色。
经执行法官调查得知,虽然法院官方平台已经屏蔽该企业信息,但由于执行信息曾被第三方信息平台发布,其后台控制已不在法院职权范围内。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经营影响,执行法官第一时间与多家商业信息平台联系,为企业开具结案报告书和《信用修复证明书》,将企业的履行情况及时通知各信息平台,并要求相关平台将已发布的该企业不良信用记录予以屏蔽。经多次沟通,多家商业信息平台对该公司不良信用记录进行了清除,获得了该企业的高度认可。
近年来,云梦法院跳出“一执了之”的传统思维,将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深植于涉企案件办理中,前端以“预防”为先,通过“放水养鱼”、分段履行、“预惩戒”等多种刚柔并济的方式,既保障申请人合法权益,又为被执行人争取生存空间,寻求多赢“最优解”;中端以“化解”为要,创新执前和解机制,主动走访企业,加强执前督促履行,积极促成执行和解,减少失信新增;末端以“修复”为重,在确认企业已履行义务或达成和解协议,且无恶意失信行为后,依法采取信用修复措施,帮助企业快速恢复信用,助力企业恢复经营“造血再生”,提升履行能力。
一个个鲜活案例,是云梦法院“既解纠纷又护发展”的责任担当。自探索该机制以来,云梦法院执行工作质效显著提升,数据显示,企业自动履行率上升27.3 %,涉企执行案件平均办理周期缩短11天,涉企信访投诉量同比下降42%。金融机构对法院出具的《信用修复证明》采信率达100%,有效畅通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下一步,云梦法院将进一步拓宽企业纾困路径,让更多企业在法治护航下重拾信心,在健康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前行,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编辑:周志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