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治乡村> 详情
大山里“背”出的警民深情
2021年12月28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董国勤

  翻高山、爬泥坡、穿橡胶林……在祖国西南边陲,有这样一群戍边移民管理警察,扎根边疆、忠诚履职,把警务工作“搬”进大山里,用真心真情服务辖区群众。

  

  12月11日,中缅边境一线,云南普洱边境管理支队勐马边境派出所东乃警务室民警金焘和同事驾驶警用摩托车行驶在崎岖的边境小道上,面对蜿蜒泥泞的小道,他们早已习以为常。

  

  普洱与老挝、越南、缅甸3国接壤,国境线长486公里,每年的5月至10月是雨季,年雨日约170天。生活在边境地区的部分群众一到春耕和秋收季节一般会远离村镇,到易于劳作的山里搭建木屋窝棚,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山里交通不便、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辖区实际情况对驻守在这里的边境派出所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为该所荣誉室的照片.jpg


  为解决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背包警务”应运而生。该支队民警将户口办理、法治宣传、边境管控等警务工作“装”进背包,跋山涉水,将警务服务“背”到群众家中。

  

  打开民警的背包,新办的居民身份证、数码相机、急救包、雨衣、记事本、宣传手册、调查问卷等一应俱全,俨然一个流动的警务服务便民窗口。

  

  从该警务室前往东乃村班九笼新寨有40多公里的山路,山林间隐约可以看到一条泥泞小路,路面最大坡度接近45度。民警金焘介绍,“有的地方甚至没有路,只能推着摩托车进林地,一遇阴雨天气,就得牙咬紧、手抓紧,防止车轮打滑。”

  

  一路上,民警们讲述着这些年上山的故事:山体滑坡群众被困,他们紧急救援,摔了一身泥;冬夜寒风,他们在山里走了一夜,为群众找回耕牛……

  

  班九笼新寨这样路途艰难的自然村距离东乃警务室还不算远,最远的自然村民警往返一趟至少需3小时。经过一路奔波,民警们终于抵达班九笼小组。一间木屋外,村民娜克早早就在门口等候。

  

图为民警下乡开展宣传走访的照片.jpg


  几句寒暄后,金焘和同事取下背包,拿出相机开始为娜克拍摄身份证照片。随后,民警们逐一将之前办理好的身份证送到其他村民手中。

  

  看到移民管理警察,我打心眼里高兴。娜克说,因为寨子距离派出所较远,办事、求助都不方便,他们每周都会来走访,帮助我们解决困难、调解矛盾。

  

  据悉,该支队自推行“背包警务”工作模式以来,先后到村寨为群众开展法治宣传1200余次,解决群众矛盾纠纷473起,为群众办理实事561件。民警深入村寨开展警务工作,“背包警务”工作机制不仅符合辖区实际情况,还最大程度上破解了边疆群众居住分散、地形复杂的管理难题,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温暖了山区群众的心,在提升群众满意度、幸福感方面发挥出了巨大作用。

  

图为民警下乡路况照片.jpg


  警民关系就这样越发亲近,疫情发生以来,辖区群众自发参与到边境管控工作中,发挥了群防群治的强大战斗力。今年来,该支队通过群众举报破获了93起跨境违法犯罪案件。

  

  一个普通背包,能承载重量不过10公斤,却饱含了对群众的深情。纵是山路崎岖,戍边移民管理警察面对群众困难从未缺席,用行动“背”出了浓浓警民情,在万家灯火的背后,他们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止。

  

  [责任编辑:徐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