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聚焦> 详情
四川遂宁:非遗“老手艺”激活残疾人就业新动力
2023年09月22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于洋

      非遗不仅是民族的文化遗产,更是宝贵的物质财富。如何让非遗传承与残疾人就业有机结合,四川省遂宁市残联深入调研,探索出“非遗传承+残疾人技能提升”的就业服务新模式,开辟了一片残疾人就业新天地。


      “泥塑”出镜出彩


      徐兴国是徐氏泥彩塑传承人,也是一名听力残疾人。这两天,老徐带着他的6件“宝贝”从成都大运村回到了遂宁市大英县的家中,他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摆上展架,摆好后还不住地端详。


      老徐自豪地介绍:“徐氏泥彩塑6件作品前段时间入选第31届大运会的‘中国成都·公园城市’主题艺术展,受到了国外运动员、游客的热情追捧。”


      据了解,徐兴国从小跟随父亲学习民间传统泥塑、绘画和书法技艺,经过不断传承和总结,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和技艺特点。


      他的作品大到几十米高的巨像,小到长不盈寸的精雕,题材广泛,造型多样。数十年来,徐氏泥彩塑造佳作遍布各地,2008年,徐氏泥彩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兴国也被文化部公布为“徐氏泥彩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sichuan1.jpg

      成都大运村东盟美术馆展出的徐氏泥彩塑作品


      “残疾人就业不容易,如果有愿意学习徐氏泥彩塑技艺的残疾人,我很愿意帮助他们。”为帮助残疾人学习泥彩塑,徐兴国用三年时间编撰了一本13万字、百余幅图片的书籍《徐氏泥彩塑技法》,并建立了“徐氏泥彩塑技艺传习所”,分期分批对残疾人进行培训,带领残疾人朋友一起塑造多彩人生,也为传承徐氏泥彩塑培养接班人。


      “麦秆画”赋能就业创业


      在遂宁助残公益联盟启动仪式上的非遗展区,麦秆画也成为了一道让市民驻足的“亮点风景”,几位听力残疾人正专注地剪型拼接,这是残联联合特殊教育学校通过“非遗进课堂”培养出来的一批非遗“小工匠”。

sichuan2.jpg

      残疾人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麦秆画


      市残联依托特校的场地和设施资源,聘请遂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传承人到特校课堂上教学麦秆画的制作,不仅锻炼特校学生手、眼、脑的协调配合能力,还培养了残疾学生的一技之长。


      目前,这项技艺已带动20余名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成都大运会上,团扇麦秆画也作为遂宁15件特色文创作品之一顺利入选大运会展厅。

sichuan3.jpg

入选大运会展厅的麦秆画


      “锦”“绣”生活多彩华章


      “像我这种残疾人,家里又有两个孩子,找到合适的工作太难了。现在,我在家做观音绣,工作时间自由,既能照顾到孩子,还能挣到钱,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彝族姑娘邓雅(化名)小时候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重度残疾,多年前经遂宁市残联介绍参加了观音绣非遗培训项目,经过她的刻苦努力学习,现在已成为遂宁绣苑一名技术精湛的观音绣“绣娘”。在遂宁市残联的联系下,累计有35名像邓雅一样的残疾人在遂宁绣苑从事观音绣工作。

sichuan4.jpg

轮椅上的邓雅(化名)正在家中刺绣


      同样受残疾人青睐的还有遂宁福锦手工编织技艺,遂宁福锦织品多用真丝制作,质地柔软,精美华贵,远销海外,深受外国友人赞赏。该项技艺累计帮扶50余名农村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而福锦,也实如其名,让从事福锦编织的残疾人过上越来越好的幸福生活。


      “竹艺”编出幸福生活


      遂宁市灵广竹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非遗竹编的生产销售、展览展示、非遗体验、非遗研学为一体的综合性非遗工坊,公司共有竹编技师32人,拥有完善的教学课程及教学场地,主要用于竹编制品的生产与非遗传承实践,2022年被四川省残疾人基金会授牌为“非遗助残就业实践基地”,已带动重度残疾人钟康(化名)、周云(化名)等40余名农村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

sichuan5.jpg

钟康(化名)在四川第六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上编织竹编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发展之基。遂宁市残疾人就业管理所负责人介绍,解决残疾人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残联工作的重中之重,“非遗传承+残疾人技能提升”的就业服务新模式,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承,也是对残疾人就业路的一种拓宽,希望这条新赛道让更多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让更多残疾人实现就业。


      近年来,遂宁市残联创新思路、开辟就业路子,据统计,遂宁市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已有3.5万人实现了就业,就业率达到了76.1%,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