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聚焦> 详情
常州溧阳:文艺星火照乡村 赋能乡风文明新实践
2025年08月08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溧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文学艺术以其独特的思想引领力、情感凝聚力、审美提升力、文化传承力和社会动员力,成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以“强基工程”为引领,将文艺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依托礼诗圩村、百家塘村、姜下村、石塘村等示范村落,构建起集创作展示、美育推广、文旅融合于一体的乡村文艺生态圈……如今的溧阳,乡村文化呈现多元共生、活力迸发的崭新气象。

  

  阵地沉下去 构建文化新生态

  

  青石板路蜿蜒穿过白墙黛瓦的明清院落,斑驳的马头墙下传来咿呀的锡剧唱腔。古县街道百家塘村——这座横卧在溧阳、宜兴交界处的千年古村,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韵致,又跃动着现代艺术的生命力。作为全省首个锡剧主题村落,这里的老戏台每周都上演着《珍珠塔》的经典选段。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古县街道百家塘村锡剧周周演.jpg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古县街道百家塘村锡剧周周演

  

  近年来,百家塘村依托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系统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杨企雯艺术传习馆内,传统戏曲的袅袅余音与数字艺术的创新表达相得益彰;兰云堂书画院通过学术策展、跨界对话等方式激活经典艺术的时代价值;“中和”老茶馆更是在茶香氤氲间,架起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这些文化场馆与东华大学、天津城建大学等院校共建的艺术基地相互呼应,既为文艺人才搭建了展示平台,又以“文化下乡”的形式激发了乡村文明的内生动力。

  

  溧阳创新推动文联组织向乡村延伸,在全省率先实现“文艺之家”村级全覆盖。礼诗圩村依托江南水乡底蕴,打造国家级非遗精细木作技艺传承基地、工笔画馆等场馆,吸引5万余人次参与书画展览;百家塘村作为锡剧大师故里,汇聚常州市9大文艺家协会资源,成为全省首个“锡剧主题村”;姜下村则通过音乐驿站、露营营地等新业态,培育出《鹅歌姜下》等乡村音乐IP。这种“一村一品”的文艺阵地建设,既保留了乡土文化基因,又注入了现代艺术活力,形成“政府引导+院校合作+新文艺群体参与”的多元共建模式。

  

  文艺润乡土 激发内生创造力

  

  夜幕下的天目湖石塘村,巴比松之森画室美术夜校正在重塑着传统乡村的夜间文化生活。每周固定开设的美术夜校课堂上,学员们正全神贯注地临摹油画,笔触与画布摩擦的沙沙声成为夜晚最动人的乐章。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天目湖镇石塘村巴比松之森画室老师为村民授课.jpg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天目湖镇石塘村巴比松之森画室老师为村民授课

  

  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的大学生张景秋坦言:“在画室度过的周末夜晚,既能享受乡村的宁静,又能通过绘画重新发现乡土之美。”这种体验打破了她对农村的刻板印象。而村民张女士的转变更具代表性——从认为艺术“高不可攀”,到在“人人都是艺术家”活动中完成人生第一幅油画创作,感受着艺术给精神世界带来的变化。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正不断增强着乡村生活的内涵和厚度。石塘村通过油画培训让农妇变“画家”,姜下村“羌人老三”驻唱团队带动村民组建乐队,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锡剧表演艺术家等“新乡贤”的回归,带动民间文艺团队建设,使村民从文化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种“外部输血”与“自我造血”的结合,有效提升了乡村文化自觉与审美素养。

  

  溧阳深入剖析当前乡村文艺惠民活动存在的理念守旧、形式单一、影响力差等问题,以“离乡土最近才有生命力,离农民最近才有亲和力,离农村最近才有感染力”为出发点,推动文艺与乡村、与百姓“更近、更实、更亲”。非遗市集、大戏台送戏演出等民间艺术课堂设在了乡村田头;调研走访、采风写生、微电影拍摄等系列文艺活动,将焦尾琴、少儿书法、影视、粉画等文艺品牌入驻乡村。各具特色的文艺活动在传播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精神、促进凝心聚力、保护传统文化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品牌赋美力 拓展文旅新空间

  

  文化品牌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动能。

  

  近年来,溧阳市文联积极邀请国家级、省市级文化艺术机构到乡村“文艺之家”创作实践基地开展“古琴名家走进溧阳美丽乡村”“省少儿书法乡村巡回展”“2024常州市戏剧展演周”等系列活动,持续赋能乡村之美。特别是2024年第七届中国古琴“幽兰·阳春”奖的成功举办,不仅让千年焦尾琴音重焕生机,更将“焦尾琴故里”这张文化名片擦得熠熠生辉。江苏少儿书法“百佳”作品展、生态摄影大展等品牌活动持续发酵,形成了“月月有展览、季季有展演”的生动局面。《天目湖》刊物十八年如一日记录乡土文脉,“溧书房”更成为村民精神生活的亮丽风景线。“北湖亭奖”激励机制犹如一剂强心针,五年间催生370余件省级以上获奖作品,展现出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的蓬勃景象。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竹箦镇姜下村“鹅村”音乐节现场.jpg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竹箦镇姜下村“鹅村”音乐节现场

  

  乡村文化的发展既带动了本村年轻人回流,也吸引了机车族、亲子客群消费。风格迥异的工作室、宁静雅致的咖啡馆、活力满满的文创店……2024年溧阳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和6.32%,形成了“审美体验—文化消费—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在溧阳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文艺已从乡村的点缀变成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多元艺术形态重塑着乡村的文化基因与经济格局。这些创新实践不仅勾勒出“艺术乡建”的鲜活图景,更以文化为纽带,将传统与现代、艺术与产业完美融合,书写着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精彩篇章。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