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聚焦> 详情
襄阳:古城文脉赋能 乡风文明焕彩
2025年09月30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何桂军 余子威 顾竞一

  襄阳,汉江之畔的历史文化名城,宛如一部镌刻着2800余年岁月的厚重典籍。作为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里的每一段古城墙都凝结着历史的沧桑,每一条幽深街巷都流淌着往昔的辉煌,共同诉说着千年古城的传奇过往。

  襄阳市唐城夜景 拍摄者邓少宏.jpg

  襄阳市唐城夜景(邓少宏/摄)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襄阳并未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尘封于时光,而是以“活化传承”为钥,深挖古城文化富矿,将其转化为滋养乡风文明的源头活水,让千年文脉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崭新活力。

  

  近年来,襄阳市以保护和传承古城文化为核心,以提升城乡居民文化素养和文明意识为目标,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立足自身深厚历史底蕴,探索出一条兼具地方特色与时代内涵的乡风文明建设之路。 

  

  “共享食堂”暖民心 孝道传承新实践

  

  枣阳是“光武故里”,孝亲敬老之风源远流长,但随着年轻人绝大多数外出务工,空巢老人的吃饭问题日益凸显。2023年初,王城镇在端公村开办“共享食堂”试点,两年来投入5万多元,免费接待70岁以上的老人就餐1400余人次,让孝道从“一家之事”变成“全村之责”。

  

  34岁的返乡大学生陈超是厨房的“掌勺人”之一。早前离家工作期间,家里的老人经常煮面条对付三餐,这让他决心回乡创业,既为陪伴父母,也为回报家乡。得知村里成立了“共享食堂”,他毫不犹豫加入了志愿队伍,一有空就和另外4位志愿者轮流买菜、做饭。

  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中坪村村民在“共享食堂”就餐  钟华摄.jpg

  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中坪村村民在“共享食堂”就餐 (钟华/摄)

  

  “最开始就5位老人来,现在每天有30多人,连邻村的都来。”陈超手机备忘录里存着每位老人的个性化需求:82岁的周大爷牙不好,肉要炖烂糊;76岁的张奶奶有糖尿病,饭菜不能放糖。

  

  去年冬天,79岁的残疾人钟世凤因护工请假回家,吃饭成了一个大难题。儿子匆忙从武汉赶回,却发现母亲的床头柜上早已摆好了热腾腾的饭菜——都是“共享食堂”志愿者轮流送来的。“过去觉得不孝就是不养老,现在才明白,让老人不孤单、吃得香,就是尽孝”,钟世凤的儿子深受触动,回武汉后给厨房捐了一台消毒柜。

  

  食堂墙上的“爱心积分榜”写着村民的暖心事:邹启猛捐赠厨房用具积10分、孙俊鹏捐米50斤积5分……积分多少不重要,但村民更在意的是红榜上有自己的名字。

  

  如今,“共享食堂”不仅管饭,还成了“老年活动中心”,志愿者教老人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日间照料服务。正如镇党委书记钟文涛所说:“光武故里的孝道,不该只藏在古籍里,更要暖在一日三餐里。”

  

  村规民约立新风 文明乡风入人心

  

  走进保康县马桥镇中坪村,道路宽阔平坦,房屋整齐划一,环境优美宜人,邻里和谐相处……这幅美丽画卷源于该村多年前制定并严格执行的《中坪村村规民约》。“十几年前,村里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村民要过事(办酒席),有的村民一天要赶七八场酒宴,一年的‘人情账单’达3万余元,村民们不堪重负。”中坪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委员黎长宁说。

  

  为刹住人情风,2019年4月,中坪村对村规民约进行再修订,“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成为中坪村的一条“铁律”。从此,办酒席在中坪村不再任性。“2022年,我姑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我们一家人本打算为她举办升学宴,但中坪村的村规民约对村民办酒席有明确规定。作为中坪村的一分子,我们要自觉遵守,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马桥镇中坪村八组村民李敬军说。

  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毛岗村清代村规民约石碑 拍摄者 张慧玲.jpg

  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毛岗村村规民约石碑(张慧玲/摄)

  

  今年,该村又将殡葬移风易俗纳入村民自治重点事项,新建成6600平方米生态公墓区和襄阳市首家村级殡仪馆(含餐厅、停车场)正式投入使用。3月,由全体村民表决通过的《中坪村红白事操办新规》纳入第七版《中坪村村规民约》同步施行,全体村民按照村规民约“约”定,有序迁移坟茔、精简丧葬仪程、节地生态安葬、践行文明祭扫。周边鸡公岭、鳌头山、周湾等村竞相学习借鉴。

  

  30多年来,中坪村依据国家政策调整和村情变化,先后9次对《中坪村村规民约》进行修改、7次编印成册。如今,中坪村的村规民约已成为村民的行为规范,村规民约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升,有效破除陈规陋习,推动形成向上向善、向好向美的社会风尚。

  

  议事会架起连心桥 乡村治理开启新篇章

  

  6月,阳光洒满大地,在襄州区黄集镇毛岗村,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议事会”正火热进行。村民们围坐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热烈讨论着玉米、花生的保险政策,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丰收的期待。

  

  这村民议事会,究竟有何魔力?村干部笑着解释:“咱们的议事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户外小组议事会、流动人员微信群交流会、村民代表大会……线上线下,灵活多变,就是为了方便大伙儿参与,畅所欲言。”

  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中坪村召开村民大会(杨韬 摄).jpg

  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中坪村召开村民大会(杨韬/摄)

  

  多年来,这小小的议事会,可是解决了不少农业生产上的“疑难杂症”。就说那二组的堰塘吧,原本发包给了一户人家,每年收费3000元,可这堰塘还肩负着周边农田的灌溉重任。发包后,其他农户抗旱抽水可就犯了难。村民王志忠听闻此事,心急如焚,连忙向村里提出召开议事会的建议。

  

  议事会一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王志忠的建议得到了广泛响应,村里决定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投票决定堰塘的归属。为了让在外务工的乡亲们也能参与,村里可是下了不少功夫,连续召开了三次议事会。最终,堰塘发包合同被收回,由村里代管,村民们再也不用为抽水灌溉发愁了。

  

  如今,毛岗村的议事会已经成为乡村治理的一张亮丽名片。在这里,每一名村民都是乡村治理的主人,每一份意见都能得到尊重和回应。议事会,“议”出毛岗村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红韵领航新风尚 乡村面貌展新颜

  

  襄城区卧龙镇袁巷村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先后涌现出14位革命志士、爱国英杰,尤其是“袁氏三杰”——袁哲、袁露、袁杰,三人曾在抗日战争时期投身地下工作,为革命事业传递重要情报、保护进步人士,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袁巷人。

  襄阳市标志性建筑——昭明台 拍摄者邓少宏.jpg

  襄阳市标志性建筑——昭明台(邓少宏/摄)

  

  近年来,袁巷村深挖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村内通过整理红色故事、建立村史馆、打造红色文化墙等方式,将革命精神融入村民生活。村史馆以“先锋”“脊梁”“传承”为主题,展示家风家训和廉政文化,潜移默化涵养村民崇德向善的品格。此外,组建“红色宣讲队”,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覆盖周边800余名群众,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针对红白事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问题,袁巷村将“婚事新办”“厚养薄葬”等写入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统一宴席标准每桌300元、不超过10桌,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村民王先生结婚时主动简办酒席,将节省的费用用于旅行,成为新风尚的典型。如今,村里人情负担减轻,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襄阳市管家巷文化活动展演  拍摄者邓少宏.jpg

  襄阳市管家巷文化活动展演 (邓少宏/摄)

  

  乡风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袁巷村发展羊肚菌种植,亩产达400公斤,流转土地千余亩;依托汉江资源打造江林露营基地,年接待游客超6000人次。

  

  未来,该村将整合农耕博物馆、红色研学等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乡风文明注入持久动力。袁巷村以红色文化塑魂、以文明公约化人、以特色产业富民,绘就了一幅“内外兼美”的乡村振兴画卷。

  

  襄阳的乡风文明故事里,既有古城文脉的厚重底色,也有新时代的创新亮色。这些发生在田间地头的改变,让“孝老爱亲、勤俭节约、邻里和睦”的传统美德有了新载体,一个个生动的乡风文明故事,正共同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