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聚焦> 详情
黄石:聚力打造生机勃勃的精神家园
2025年10月05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黄石市文明办

  当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从“建阵地”向“用阵地”深化,如何让基层站点摆脱“利用率低、吸引力弱”的困境,成为各地亟待破解的课题。在长江中游工业重镇黄石,这一问题有了清晰答案——近年来,黄石市坚决贯彻中央与湖北省委部署,不仅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阵地全域覆盖,更以“破题者”的姿态创新实践,走出一条让文明实践“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特色路径,为建设新时代精神家园注入强劲动能。

  黄石市航拍图.jpg

  黄石市航拍图

  

  盘活阵地,拓展文明实践新场景

  

  阵地是文明实践的载体和依托。基层站点如何突破利用率低、功能单一、“引流”能力弱的瓶颈,成为亟待破解的新课题。黄石市坚持融合共生理念,推动阵地向底蕴厚、人气旺、烟火浓的地方延伸。

  黄石市保安镇“桃花红”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jpg

  黄石市保安镇“桃花红”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

  

  向“公益+商业”拓展延伸。黄石市采取“政府让渡空间,社会注入活力”方式,以西塞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试点,选址紧邻有人气、冒热气的传统美食一条街,引进第三方参与设计、建设及运营,推动治理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协同,提升阵地凝聚力与吸引力。具体分三方面推进:一是公益服务项目化,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编成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交由运营方承办,让专业力量参与;二是定制服务双轨制,运营方引入普惠托育、婚恋交友等免(低)费定制服务,在市文明办指导下,联合县级文创中心建立文明实践集市机制;三是运营管理市场化,赋予运营方特许权,依托阵地设施与人文优势,开展论坛、培训、文创、VR体验等经营性项目,以中心名义举办“百姓大舞台”线上线下活动,实现文化事业发展与自我造血双赢。

  

  向“文化富集地”嵌入延伸。黄石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与工业历史底蕴,推动文明实践站点嵌入文化地标。将黄石国家矿山公园、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鄂东南红色纪念馆等6处文化地标深度融合文明实践,打造“红色研学实践线”“工业遗产打卡线”,去年累计开展活动290余场、服务超2万余人次,让静态文化资源变身动态实践课堂。阳新县同步整合鄂东南烈士陵园、龙港红军街、红十五军组建地旧址等红色资源,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文明实践示范点,推动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向“网红打卡地”借势延伸。黄石精准捕捉流量密码,让文明实践与网红地标深度联动。在大冶市毛铺滑翔伞基地、上冯村等热门打卡地,策划“春日‘桃’跑计划”“桃花节+文明集市”等活动。开发区·铁山区将槐花季与文明实践结合,开发特色游园路线,借春节集市开展5场王贵武龙灯“非遗贺新春”展演,线下观看人数近5万人次,线上直播在线超30万人次;阳新县在天空之城景区打造婚俗体验馆,利用“5·20”、七夕等节点倡导文明新风,实现“网红流量”向文明实践“流量”转化。

  

  配优资源,奏响综合服务交响曲

  

  文明实践的生命力在于资源整合。黄石市牢固树立“打通、优化、整合”理念,推动各方力量从“相加”迈向“相融”,搭建起功能强大的文明实践“大舞台”。

  

  黄石市以“黄小石公益+”文明行动(黄石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计划)拓展“融”领域,整合各方力量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从“端菜式”向“点单式”转变,释放“公益 +”叠加效应。其中,黄小石传文明——文化基因唤醒行动,借群众性文艺活动唤醒文化基因,如4月启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工程,派“文艺特派员”送戏曲、乐器等教学进基层;黄小石说文明——文明行为浸润工程,以“一团N队”模式开展宣讲。如举办“理耀黄石 宣讲达人赛”,培育多领域优秀宣讲员;黄小石唱文明——文明声浪传播计划,通过举办歌咏、广场舞大赛传唱文明和谐音,已连续四年举办社区广场舞大赛,累计吸引6万余人次参与,覆盖56个社区;黄小石践文明——公共服务微光行动,推动专业服务嵌入实践阵地,如联合卫健部门开展“医路相伴”免费体检,联合教育、团委等部门开设“假日学堂”“知行家园”,联合司法部门运行“成长‘伴’法,青春护航”项目。

  “黄小石 公益+”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启动仪式.jpg

  “黄小石 公益+”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启动仪式

  

  黄石市深化资源整合,推动文明实践阵地与农家书屋、公益电影放映等基层文化平台互融互通,丰富“融”的内容,打破壁垒实现功能叠加。阳新县以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枢纽,打造“阅小新”全民阅读品牌,在世界读书日期间联动全县各所、站开展主题活动;西塞山区构建三级联动资源网络,有效联动12个区直部门和4个街道、16个社区,签约9家专业机构,引入10个公益组织,凝聚合力提升文明实践综合效能。

  

  黄石市以数字赋能拉伸“融”的链条,打破文明实践时空限制。强化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大冶市依托“冶邑之火”平台,实现文明实践队伍联动与资源共享。西塞山区探索建立“群众扫码点单—大数据分析—年度服务清单”机制,配套出台《社会资源准入标准》,通过“服务换曝光”“公益积分”等激励机制吸引42家社会机构入驻,并实行“五星满意度评价”闭环管理,提升服务精准度与效能。

  

  建强队伍,锻造专业志愿生力军

  

  队伍是文明实践的根基。黄石市针对部分队伍组织化、规范性不足等问题,以“结伴、结亲、结对”建强队伍,锻造专业志愿生力军。

  

  “结伴育人”强骨干。全市完善“1+8+N”志愿体系(理论宣讲、文艺等8支专业队+众多特色队),通过骨干培训、站长大比武提升所(站)长能力。市本级实施公益人才强基计划,开办黄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讲师班,首批22名学员已组织参与基层宣讲120余场;大冶市组织文明实践“站长大比武”活动,汇聚21位站长交流分享,生动展现“一镇一品”创建成果;阳新县以“激励+培训”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年均服务覆盖60个村湾,惠及3万人次,实现人才培养与服务提升的良性循环。

  黄石市阳新县在天空之城景区打造婚俗体验馆,利用“5·20”、七夕等节点举办集体领证活动,倡导新型婚恋.jpg

  黄石市阳新县在天空之城景区打造婚俗体验馆,利用“5·20”、七夕等节点举办集体领证活动,倡导新型婚恋

  

  “结亲引智”激动能。推动名家工作室、非遗传承人、乡贤能人等优质资源与文明实践“结亲”,支持优秀志愿者建立特色工作室,招募非遗传承人、乡贤、商户担任项目“主理人”,培育18名主理人开展特色活动108场。其中,大冶市“小红绣”志愿服务队开展非遗传承活动200余场次,培训“绣娘”3万余人次,带动1000多名妇女就业;阳新县借助“阳新布贴”“阳新采茶戏”国家级非遗孵化基地,编排《杨家喜事》《移风易俗》等剧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倡导乡风文明。

  

  结对帮扶促下沉。组织文艺院团、高校等单位与实践阵地结对共建,推动市直部门专业服务队力量下沉农村、社区、企业,年均开展活动覆盖385个村(社区)。依托驻村工作队服务重点帮扶村,确保服务资源直达末梢。

  

  精准供给,激发文明实践新活力

  

  活动是文明实践的生命线。黄石市坚持项目化运作、分众化传播、多样化实践,让文明实践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

  

  项目运行常态化,解决“急难愁盼”。黄石市聚焦“百姓期盼、群众急需、社会难点”,通过举办文明实践项目大赛,筛选优质项目,纳入资源库重点孵化,并构建“效果反馈+动态管理”的闭环机制,确保项目长效落地。在市级层面,推出产业、乡风、治理等105个重点项目,聚焦“房前屋后小事”,培育“共享禽舍”“‘小老’助‘老老’”等“小而新”项目,既贴合民生需求,又具备持久生命力。阳新县结合文明乡风建设,打造“文明富川行”“移风易俗宣讲”“女童保护”等20余个常态化项目,通过巡回开展模式,将活动送到镇街、村湾,让文明新风覆盖全域。

  黄石市西塞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青年夜校.jpg

  黄石市西塞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青年夜校

  

  理论宣传生动化,推动入脑入心。围绕理论宣传主责,黄石市通过建强队伍、创新形式、打造品牌,打破理论传播的“距离感”,让政策精神“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在壮大宣讲力量方面,黄石组建多层次宣讲团,汇聚党员干部、专家学者、“百姓名嘴”、青年讲师等群体,培育100名“草根名嘴”,用乡音传“党音”。创新表达形式方面,大冶市结合地方特色,创作乡土教材、短视频等100件精品课件,巧用快板、玉莲环、采莲船、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造“首单宣讲”“明馆长的移动课堂”等品牌;阳新县组建“两团十队”,以“云宣讲+夜话会”等形式实现理论宣讲的全方位渗透;开发区·铁山区打造“三个+”特色品牌,即“阵地战+游击战”“小切口+大视野”“青语言+红理论”,推动宣讲实现覆盖、内容、手段的三重突破。

  

  实践活动多样化,服务全龄全域。黄石市坚持“全人群、全时段、全方位”整合资源,以“黄小石公益+”为核心综合运营模式,构建“1+3+N”月度多元活动体系(1场理论宣讲+3场中心工作活动+N场特色活动),推动“文明集市”“夏日送清凉”等品牌常态化,实施保安镇“桃源里”、茗山村BA、刘仁八龙凤山民俗节等“一镇一品”活动,让不同群体都能找到参与文明实践的“切入点”。其中,大冶市茗山乡“村BA”篮球赛自2022年起共举办335场,现场观赛人次突破40.8万,网络观看量突破千万人次,有效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并获评“全国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基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下陆区石榴园社区联动企业、学校开展“小小志愿者”等活动,获评“湖北省示范儿童之家”。下陆区杭州西路社区开办青年夜校,开设12类课程满足青年的不同需求;组建300余人的“乐融融”志愿服务队及分支队伍,打造“融骑士”红石榴驿站,服务新就业群体。西塞山区以“日日有课程、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为抓手,今年已举办中型文娱活动36场、技能培训112场、“青年文艺夜校”200余场,服务群众超3万人次,大型活动单日人流突破5000人次。

  

  从阵地“活”起来到资源“融”起来,从队伍“强”起来到活动“火”起来,黄石市以创新破题、以实干作答,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基层沃土中扎根生长。站在新的起点,黄石市将继续以群众满意为标尺,让文明新风浸润城乡每个角落,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黄石方案”。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