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古称夷陵,地处长江中上游,是长江流域重要节点城市,拥有2400余年建城史,更是长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滔滔江水穿越陡峭的峡谷,在西陵峡口冲出一片宽阔的天地,串联起宜昌独特的历史文脉,孕育出城市开放包容的胸襟与地域人文。
作为“世界水电之都”,宜昌依托其丰富的水电资源与三峡大坝这一国之重器,不仅铸就了城市标识、彰显中国骄傲,更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经济推动力。“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让宜昌成为中国的动能心脏,以“来电之城”点亮半个中国,承载着为国为民的深厚情怀。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在宜昌市秭归县开幕
当来自三峡大坝的电能点亮万家灯火,屈原祠前的香火已延续千年。作为湖北首个全国文明城市,这座被长江眷顾的峡江之城,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碰撞中,书写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
文化浸润 深植肌理
长江奔涌,文脉不息。即便现代化浪潮席卷大地,那些沉淀千年的文化基因,仍如春风化雨,浸润着宜昌的每一寸土地,融入宜昌人的精神肌理,悄然塑造着他们的日常与准则。
2025年5月31日,在宜昌秭归屈原故里,全国“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文化活动隆重启动,这场以“非遗端午”为主题的盛会,吸引全球目光聚焦。就在屈原出生地秭归县屈原村乐平里,一场诗词盛会赛事正酣。“汨罗江上忠魂远,乐平故里诗韵长。”当地农民诗人向富昌的诗句刚落,村民们便争相登台献诗,“晨锄带露禾苗壮”“文化广场鼓点稠”,字字句句勾勒出乡风文明的振兴图景。这个由农民自发组建的百年诗社,每年以对诗的方式迎接端午节,如今已汇聚2500余名社员,创作诗词5万余首,成为当地端午传承屈原精神的亮丽风景线。
2024年3月11日,宜昌市秭归县归州镇万古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二月二 龙抬头”主题文化活动 (秭归县归州镇供图)
与之一溪之隔的万古寺村,村支书屈家明一声“欢迎回家过端午”,迎来了跨越海峡的亲人。80岁的台湾屈氏后裔屈金泉紧握乡亲的手说道:“这里的山水都透着亲切,每次来都像回了家。”自2015年起,两岸屈氏后裔的“端午之约”已坚守十年,“屈原精神”成为连接两岸一家亲的文化纽带。
宜昌下辖8县(市)5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以“屈原文化”为引领,远安“嫘祖文化”、兴山“昭君文化”、宜都“杨守敬文化”、当阳“信义文化”……如繁星闪耀,照进百姓心里。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嫘祖镇的蚕桑祭祀大典上,古老缫丝技艺展演重现嫘祖育蚕缫丝的辉煌,那份勤劳、创新与奉献的“嫘祖精神”,已深入当地百姓血脉,成为该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的精神内核。
当阳因三国故事而闻名,《三国演义》提及当阳53次,千年传承的关公故事,让“信义”二字深植城市血脉。当阳“信义老农”陈廷海19年践诺还百万巨债,其故事如星火燎原,照亮当阳“信义之城”的文明路,更助当阳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这些本土文化瑰宝正以新姿延续,为城市发展注入不竭精神动力,顺着长江文脉奔向远方。
涵养新风 移风易俗
婚丧嫁娶是传统习俗中的“头等大事”,然而,“礼尚往来”的旧习一度成了负担。当“夷陵”古韵与“来电之城”的现代气息交相辉映,一场移风易俗的变革正在宜昌沃土上生根结果。
自2013年起,共青团宜昌市委连续举办三峡大坝集体婚礼,近千对新人“以大坝为证、长江为媒”,践行婚事新办。三峡基地公司新人汤育圆与肖娜坦言:“这样的婚礼简洁特别,是我们想要的浪漫。”
昭君故里,香溪河畔,“和美兴山・和美家”家风建设活动,经百场宣讲传遍乡野,让“家庭小美”融入“乡村大美”,催生着婚育新观念。
涵养新风,村规民约是“金手指”。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十元礼金”的故事正重塑丧葬习俗。老党员万官鼎去世后,家人遵其遗嘱只收十元礼金,这一举动经媒体报道后获千万网友点赞。如今,当地各乡镇、村完善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实现全覆盖。“厚葬不如生前尽孝,老人给我们立了好榜样。”大堰乡钟家湾村村民何平的话,道出了众人的心声。
伍家岗区伍家乡共联村,600多户村民喜迁新居。按旧俗,每户乔迁宴得摆几十桌,“人情债”动辄数百元。村委会出台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与股改分红挂钩。村民积极响应,无一人大操大办。如今,满月宴、祝寿宴、升学宴的奢华风也在此绝迹,摆脱了“人情债”的负担,邻里更加和睦。
2025年4月26日,宜昌宜都市尾笔村家庭文明五星级户授牌仪式(王万元/摄)
在宜都,《红白事办理暂行规定》与“一村一策”,让各村居按需明确操办标准:礼金额度、请客范围、酒席桌数皆有章法,人情宴和人情支出降幅,文明新风正吹散陈规陋习。
涵养新风,乡贤能人是“轻骑兵”。“音乐一放响叮当,各位亲友听我讲……”夷陵区婚礼现场,“支客师”林桥的顺口溜总能引来满堂彩。这支由村干部、乡贤组成的“支客师”队伍,用“大白话” 讲新思想,以“土办法”推新风尚。三年间入屋场会、茶园会开展2200余场宣讲,让新风深入人心。
从城市到乡村,从家庭到个体,摒弃的是陈规陋习,改变的是生活方式,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文化赋能 乡村振兴
行走宜昌乡野,美丽庭院的诗意、电商直播间的欢笑声、“村 BA” 赛场的呐喊声、“环保银行” 的绿色实践……文明新风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点军区联棚乡福安村的锦瑟时光农乐园里芳草萋萋,鲜花绽放,游客在这里垂钓、踏青,享受美好的亲子时光,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一片环境脏乱的地方。
2023年3月,宜昌市夷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开展“向春天报到——传承雷锋精神 建设志愿之城”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致敬礼活动。(李重庆/摄)
2020年起,宜昌推进美丽庭院建设。五年来,打造美丽庭院1.9万户,85%行政村完成人居环境升级,从“环境美”到“发展美”,串联起全市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远安村民张梅将庭院改民宿并带动农户增收;点军区返乡青年张丽将自家庭院改造为“锦瑟时光农乐园”,年接待游客达创收900余万元。2024年全市庭院经济产值破1亿元,带动2万余名妇女家门口就业。
五年来,宜昌打造美丽庭院1.9万户,85%行政村完成人居环境升级,远安村民张梅将庭院改民宿并带动农户增收;2024年全市庭院经济产值破1亿元,带动2万余名妇女家门口就业。
庭院美了,环境好了,返乡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家人们看,这是刚摘的夏橙,皮薄汁多!”秭归县泄滩乡的夏橙园里,“新农人”王磊的直播透着丰收的喜悦。秭归创新“文明实践+电商”模式,建体系、开“主播特训营”,让返乡的年轻人当上了“农产品推荐官”,摄像头成了“智慧农具”,脐橙成了“网红产品”。如今,秭归已跻身商务部首批全国农村电商“领跑县”,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2024年“知音湖北·四季村晚”(宜都融媒供图)
夷陵区樟村坪镇夏季“村晚”与“村BA”篮球赛相映成趣:非遗巫音表演显底蕴,农特市集促增收;点军区村级篮球赛、百姓”村K”也吸引了村民踊跃参与,文体活动日益丰富。
秋风起,麦浪滚。在枝江百里洲这个江心小岛上,“中国好人”陈木兰带着岛上的孩子和家长一起阅读童话故事《小王子》。从2021年开始,她每个月选择1至2个村庄举办读书会,让阅读成为了乡村孩子乃至父母的一种习惯,为这个乡村小岛搭建了联通世界的“精神桥梁”。
2024年8月4日,宜昌当阳市举办美丽乡村篮球联赛健身活动(董威/摄)
文明乡风吹进乡村,为基层社会治理探索了新方向。为了巩固乡村振兴成果,宜昌各村创新“一约四会”(“一约”指村规民约,“四会”指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治理模式,将道德评议与日常行为紧密挂钩。宜都市陆城街道尾笔村的“文明积分榜”上,垃圾分类、庭院美化、孝老爱亲皆可积分,“现在大家都争着当诚信户,村风越来越正。”村民王女士的话里满是自豪。五眼泉镇荷叶溪村的“环保银行”,让废弃矿泉水瓶“变现”换生活用品,村民们不仅扫净自家门前,更主动清理公路、田地垃圾,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文明新风为乡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这些藏着文明推动振兴的生动实践不仅扮靓了家园、鼓足了腰包,更激活了文化、凝聚了人心,构建起基层治理新模式,一幅产业兴、环境美、治理优、乡风淳的乡村振兴画卷正磅礴展开。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