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门风采> 详情
新警李晓辉:第一次零距离接触“蚊虫王国”
2021年08月21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安健宇

  夏末秋初,对于科克托海地区的蚊虫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尖峰时刻”,为了冬眠和繁殖,它们会开始疯狂的迁栖和觅食,而对于新疆阿勒泰边境管理支队哈巴河边境管理大队的民警们来说,蚊虫让这原本美丽又浪漫的季节充满了恐惧,每到这个季节,了解情况的人都会谈“蚊”色变,一提起“蚊”这个字,大家都会不自觉的浑身发痒……

  

  戍边环境艰苦,没有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毅力是很难完成工作任务的。一代代戍边人不畏难,不怕苦,不言悔,即使巡逻路上蚊虫肆虐,寸步难行,他们仍然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一次又一次圆满地完成了以巡边、巡河、查缉为中心的各项任务。

  

图为段永雄为上勤民警讲解界河的知识.jpg


  萨尔布拉克,系哈萨克语,意为黄溪水,因境内泉水流经黄沙地带而得名。科克托海中心边境警务站坐落在额尔齐斯河畔,周边湿地密集,水草丰美,每到秋夏季节,“远方的客人”会与“本地的主人”上演一场激烈的战争……

  

  新警李晓辉,4年前,从天府之国四川来到新疆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边防军人,2019年,在部队一声改革号令,从橄榄绿换上了藏青蓝,被分配到阿勒泰边境管理支队哈巴河边境管理大队萨尔布拉克边境派出所工作。

  

  在他的印象里,新疆是个景色宜人、地势广阔等词来形容,可到单位报道以后,完全“颠覆”来他的想法,景色确实美,地也确实广阔,可是我待的这个地方被称为“世界四大蚊虫王国”之一。

  

  他工作的科克托海中心边境警务站就是位于“蚊虫王国”之中。这里是额尔齐斯河、喀拉苏河、阿拉克别克河的交汇点,夏季,每立方米蚊虫可达1700只,小咬(指的是蜢虫,又叫蠓,蠛蚊或者墨蚊)3500余只,一巴掌拍死100多只蚊子绝非夸张。

  

图为李晓辉第一次巡逻后的双手.JPG


  他记得很清楚,那是在2019年6月24日,室外温度差不多零上30 摄氏度,这是他第一次去科克托海换勤,一位老班长开着猎豹车将我送往科克托海中心边境警务站,坑坑洼洼的石子路连动物都不愿走,他的内心有点忐忑,一旁的班长安慰道:“这条路很快就要修成柏油路了,到时候换勤上勤就方便多了”。

  

  他象征性的点了点头,内心依旧被传闻和好奇填充着,一路上,班长好像看透他的小心思,一直在那边开车边给他讲科克托海的趣事,他也只是应付的点点头,静静的听着……

  

  当车辆距离警务站还有8公里时,一群穿着长袖长裤和“一体式”防蚊服的人进入了他的视线,车辆缓缓地向前驶去,并没有要停下来打招呼的意思。

  

  这么热的天气,完全看不到蚊虫的踪迹,穿这么多衣服也太夸张了吧……他心里这么想。

  

  车辆在他的疑惑与不解中缓缓停了下来,到目的地了,在班长的带领下,在水房他终于见到了边境警务站的站长,沾满泥的双手简单的洗了洗过后,又快速在上衣擦了几下,便向他伸了过来,微笑说到:“欢迎你来科克托海中心边境警务站”。这次握手,让他心里的忐忑不安一下烟消云散,不过他的热情还是让他有点不好意思回答。随后单位给他安排了宿舍。简单的收拾后,他便迫不及待地向舍友们问起了驻地环境到底如何。舍友说道:“盛夏的北湾地区草木茂盛,池泽密布,因此成就了蚊虫繁衍的温床,这里方圆十里无人居住,蚊虫毒性很大,经常发生咬死牲畜的事件。这里没有四季轮回,只有冬夏的交替。夏季最高温度,接近40摄氏度,冬季最低气温,低至零下35摄氏度”。

  

  晚上23时14分,他和舍友闲聊时提到警务站的蚊虫,舍友说:“可不能小瞧哦,他们会爱上你的”,牧民巴亚汗·阿汗家养的家禽被咬死的有很多。

  

  他的舍友是布尔津人,2018年6月分配到了萨尔布拉克边境派出所,作为新疆布尔津人,在蚊虫方面,自认为没有什么与众不同,说一次偶然的机会,单位派他到科克托海边境警务站助勤开展工作,没想到自己居然被蚊子咬的全身过敏,最后还在医院输液治疗了一个星期……

  

图为李晓辉展示蚊子在自己身上“荣誉功勋”.jpg


  听了舍友“有趣”的经历,还在一旁偷笑,瞥了我一眼,说道:“你会见识到它们的‘热情’,到时候不要怪我没有提醒你”。慢慢地,他也有点心疼我的舍友,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是如何呆了这么多年?舍友说道:“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你会懂得”。说完便拿起装备走向了值班室,他一直楞在那里。

  

  刚上勤的几天里,正赶上蚊虫最多的时候,浑身被咬的难受,站长便安排他作为内勤开展工作,在站长的协调和帮助下单位帮我采购了大量的花露水、蚊不叮、清凉油,他在警务站便有了“杂货铺”,可这里的蚊子啊,仿佛商量好了似的,只冲着新换勤的他咬。“新疆,我就服科克托海的蚊子。”他一边向舍友诉苦,一边拿出手机拍下蚊虫在身上留下星星点点的“烙印”。

  

  边境线与营区环境相比,中哈边境的39号界碑附近蚊虫更为密集,更有“蚊子窝”之称。有一天,警务站3名党员组成了巡边小分队,刚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他也主动请缨,对39号界碑进行徒步巡逻勘察。在他接二连三的恳请下,站长终于答应了,他像个孩子一样,激动的一夜没睡……

  

  准备出发前,巡边小分队互相检查防蚊服的密封情况,段永雄帮助大家在领口、袖口、裤口等容易裸露的位置,逐一喷涂驱蚊药,全副武装后,他们一路徒步前进……

  

  穿过茂密的灌木、蹚过成片的沼泽,他的全身落满蚊虫。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停下来喷洒驱蚊药,很快随身携带的驱蚊药见了底,他只能在蚊虫的袭扰下跟着队伍向目的地前行。由于经验不足,他还是让蚊虫钻进了防蚊帽。站长见状,马上隔着防蚊帽帮他把蚊虫拍死。

  

  中途休息时,科克托海中心边境边境警务站段永雄对巡逻人员说道,蚊子“饿”到处咬,每天巡逻组巡逻的时候一定要相互检查是否携带胶皮手套。一句平平无奇的话,在他听到、看到后却格外让人感动。经过4个多小时的徒步巡逻,他们圆满完成上午的巡逻执勤任务。

  

  巡逻归来,他脱下被汗水浸泡透的防蚊服,发现自己的颈部、胳膊、脚踝两侧出现了许多又痛又痒的小红疹。舍友笑着说道,这是“蚊子窝”送给你特有的“荣誉勋章”。

  

图为民警上勤期间双手拍死的蚊子(大概56只).jpg


  下午,警犬黑虎终于忍受不了蚊虫的叮咬,到处乱叫,舍友跑去解开它的链子,黑虎飞快的跑出了营区,他担心它跑丢,连忙问道:它会跑去哪里,舍友穿好防蚊服边带着我来到了额河大桥边,告诉我它一跑进河中,黑虎身上打湿后再也不愿上来……听站上的人说,已有多只牧民家的家禽因蚊虫叮咬而死亡,而有4年警龄的黑虎却一直和大家坚守在科克托海中心边境警务站。

  

  夕阳下,戍边人仍然在边境线上奔波忙碌,他们或是全身蚊虫,或是一脸疲惫,或是春风得意。看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身影,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相聚在这里做同一件事?夜幕下,还有多少戍边人奔走在祖国的边境线上?抬头仰望星空,一颗又一颗星星眨巴着眼睛……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之前的他们或许吃着海鲜、火锅、各地特色美食,而现在,他们每天都吃着风沙,喂着蚊子……“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的铮铮誓言,也许这就是科克托海戍边人给我们的答案。

  

  [责任编辑:徐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