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门风采> 详情
深圳移民管理警察跨越千里奔赴红其拉甫边检站完结心愿
2024年10月24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黄俊生 周晓蝶

  “30多年了,我一直心心念念来一趟这里,今天终于圆梦了!”近日,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皇岗边检站一级警长郑文胜紧紧握着红其拉甫边检站同事的手,十分激动地说道。

  1987年郑文胜参军入伍来到深圳,成为一名驻守在祖国南海之滨的边防武警战士。在火热的部队淬炼中,始终不忘初心,护航国门,恪尽职守,担当作为,边检职业化改革后更光荣成为皇岗边检站人民警察,至今为国家移民管理事业的发展贡献着青春和汗水。工作30多年来,他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找机会去一趟红其拉甫边检站,体验一下当地艰苦的工作环境,亲身感受同为移民管理警察不怕苦不怕累的敬业精神。

  

  红其拉甫边检站位于祖国版图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上一个素有“血谷”之称的通外山谷,“万山堆积雪,积雪压万山”是对这里最好的描述。红其拉甫海拔5100米,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50%,风力常年在七八级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摄氏度,被当地人称之为“死亡之谷”。

  

  就是在如此环境艰险的“生命禁区”,有一群移民管理警察常年驻扎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口岸——红其拉甫口岸,用生命守护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之间唯一的陆路口岸。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前身为成立于1968年的水布浪沟边防检查站,1982年更名为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2018年改革转隶为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

  

  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红其拉甫边检人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讲政治、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奉献”的新老“三特”精神,1995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授予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模范边防检查站”荣誉称号。

  

  今年10月,郑文胜终于实现了自己长久以来的愿望。利用休假的时间,他与几位同事相约驾车前往千里之外的红其拉甫口岸参观学习。随着汽车在高原上爬升,一行人渐渐出现了高原反应,心跳逐渐急促,呼吸变得艰难,众人越发强烈地感受到在这里工作生活的不易。经过长时间的车程跋涉,终于抵达红其拉甫边检站,那里的同为移民管理警察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带领大家参观红其拉甫口岸,向他们讲述了口岸的历史背景和先进事迹。

  

  通过红其拉甫边检站同事的讲述,郑文胜一行人认识了在“万仞冰峰”的雪域高原开辟出“十亩江南”,成功攻克高原蔬菜种植难题的“十大国门卫士”孙超;戍边20几年,奋战在查缉一线的“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张雷;在“生命禁区”坚守在三尺验证台的“自治区三八红旗手”比比亚斯曼·阿巴米斯林等一位位优秀的红其拉甫边检人,其中最让郑文胜感动的是一名山东籍战士徐西军的故事。徐西军因为工作原因,在红其拉甫边检站驻守整整三年,从没有回过家。他的父母在记者的陪同下,克服重重困难,自山东赶到边检站只为见上儿子匆匆一面。

  

  看着口岸荣誉室播放的纪录片中一家团聚的温馨场面,郑文胜也不禁湿润了眼眶,感同身受地想起自己每逢节假日也需要坚守岗位无法陪伴亲人的情景,想起身边传承使命任务,严守国门边境,勇当忠诚卫士,获评全国“模范公安单位”的皇岗边检站执勤十三队和获评“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的万云峰与林聪两名民警……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移民管理警察这份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实不只有他们,放眼神州望去,从雪域高原到戈壁滩涂,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祖国北疆到南国之境,数以万计的移民管理警察“舍小家,为大家”,用辛勤和汗水日夜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忠诚履行着祖国和人民赋予他们的神圣职责。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就是移民管理警察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戍边的信仰!

  

  【编辑:姬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