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作为全国产粮大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哈尔滨市建设“现代农业之都”的目标,始终把“多种粮、种好粮”作为首要政治担当,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聚焦率先实现“五化”目标,大力推进“四个农业”,系统实施“五良融合”,不断巩固拓展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县)成果。全面强化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当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2024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32万亩,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94.8%,预计粮食总产量将突破40亿斤。
强化党的基层组织领导,提质增效适度扩大规模经营
坚持把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突破口,着力培育多元主体,创新“五种模式”。一是党支部带动模式。组织引导战斗力、凝聚力强的21个村党支部牵头,集中流转30万亩耕地,发包给种植大户或专业合作社,实现大户连片经营降本增效、农民流转土地离土创业、村集体经济服务增收“三方共赢”。
二是联合社发展模式。以黑龙江省铧镒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铧镒农机联合社”)为牵动,带动50个农民合作社成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会,下设种植业、农产品加工、经济作物3个协会,建立资金互助、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联结机制,统一农资采购、田间作业、技术管理、收储销售,带动土地规模经营60万亩以上、农户超过1万户,玉米亩均增产200斤、增收200元,累计农机服务面积超过100万亩、服务农户超过5万户。
三是龙头牵动模式。以黑龙江鹤畦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牵动,建立“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农户参与”合作模式,集中流转土地10万亩,带动涉农企业累计流转土地20余万亩,引进机械化作业和科学种植模式,实现玉米亩均增产180斤、增收180元。
四是垦地合作模式。依托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的农机装备、技术管理和种植经验优势,推动土地全程托管2万亩,带动发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15万亩,玉米亩均增产200斤,实现农户“低价买服务、增产促增收”。
五是资源共享模式。以黑龙江省龙江公社农业种植供应链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牵动,吸纳105个村集体、21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17个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入社,建立农资、农机、粮仓、菜园、品牌“五个共享”机制,规模经营土地20余万亩,实现降本增效、增产增收、共同创富。同时,规范清理“僵尸社”“空壳社”42个,不经营、不符合条件家庭农场2759个。2024年,双城区新型经营主体达到1.2万户,带动土地规模经营180万亩。
强化农机装备现代化,以科技支撑现代农业新发展
坚持把科技支撑作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主引擎,推动农机装备、种质资源、技术推广等全方位升级,建成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农业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基地,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抢抓国家和省市政策支持,聚焦规划设计、资金管理、工程质量、水毁修复、助农增收五个重点,推行政府部门、施工单位、村集体经济组织三方共建,保证标准质量和建设进度。2024年,双城区新建高标准农田9.6万亩、改造提升20万亩,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26.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0%。
二是加强现代农机装备。引进培育黑龙江德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重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00余项。创建以铧镒农机联合社为代表的31个千万元级大型农机合作社,高标准承办全国粮食作物单产提升全程机械化技术装备培训班。2024年,双城区新增农机具1500台(套),农机保有量7.45万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
三是实施种业振兴计划。依托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优势,实施资源保护、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建设、市场净化五大行动,扶持哈尔滨市益农种业有限公司、黑龙江省久龙种业有限公司、黑龙江省丰禾种业有限公司等育种企业成为黑龙江省种业十强企业,通过国家审定品种20余个、黑龙江省审定和省外备案品种40余个,多个品种大面积种植,双城区本地推广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40万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四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坚持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方向,布局双城雀巢有限公司、哈尔滨帝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长产蔬菜园区等8个农业研发中心,协同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农技骨干培育、特聘农技计划、最美农技人员评选四项行动,构建“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示范带动户”推广服务模式,强化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地校合作,推广专家大院、田间课堂、农技推广App等创新模式,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稳定在97%以上。
五是推行高产创建模式。实施保护性耕作125万亩,重点推广应用玉米大垄双行、品字型种植、水肥一体化等高产栽培新技术,推广玉米大垄双行种植30万亩,水肥一体化6万亩,集中打造10个“千亩示范方”和2个“万亩创建片”,高产玉米种植达到100万亩,创建国家级科技示范园区取得新进展。
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绿色生态农业转型的发展步伐
坚持把绿色生态作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原动力,积极探索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加快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走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径。一是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实施区、乡(镇、街道)、村和网格、户“3+2”田长制,把黑土地保护责任落实到人头、地块。落实《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依法打击破坏黑土地违法犯罪行为。建立黑土地保护长效机制和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机制,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50万亩,完成黑土剥离项目7个,改造农田1300余亩,黑土剥离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二是加强农业生态综合治理。设立村级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回收点255个,年回收率保持在95%以上。针对全区每年产生的320万吨畜禽粪便和110万吨秸秆,督导143个规模养殖场区全部安装使用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粪污规范收集点143个,完成95个粪污大坑综合治理。引入哈尔滨帝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有机肥生产企业,年处理畜禽粪便40万吨,带动生物肥料应用比例达到10%。建立培肥奖励机制,双城区韩甸镇畜禽粪污堆沤模式在全省推广,双城区年堆沤腐熟畜禽粪污还田273万吨左右,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
三是扎实推进秸秆“五化”利用。加大秸秆还田机械补贴力度,年还田面积近100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1克/千克以上,成为全国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四是推进绿色有机提标扩面。加快绿色有机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22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64%。“三品一标”总数146个,双城菇娘、小米、玉米、西瓜、香瓜成功申请全国地理标志,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绿色、特色和优质的农产品。
强化农业全产业链的监管,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生命线”,着力提标准、严监管、防风险,实行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管理,双城区被评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县)。
一是完善生产标准体系。立足寒地黑土特点,修订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形成覆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制定农产品企业标准,监管规模经营主体按标准生产,打造黑龙江省老村长酒业有限公司原料基地100万亩、哈尔滨双城娃哈哈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和哈尔滨洽洽食品有限公司甜糯玉米基地8万亩、现代牧业(双城)有限公司青贮基地6万亩、飞鹤哈尔滨智能产业园农业原料基地10万亩,建成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8个,成为全国最大绿色玉米种植基地。
二是严格质量安全监管。建成国家级农产品检验实验室,完善区、乡、村三级检验检测机构,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2024年,配合国家、省、市专项监督抽检222批次,完成市场各类蔬菜速检150个,合格率达100%。
三是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培育哈尔滨市东跃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哈尔滨东官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等一批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加大农业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支持力度,提升农民标准化生产水平。2024年,双城区全程托管面积达到115万亩。
强化农产品的市场化,做强品牌让双城农产品走向全国
坚持把品牌强农作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加速器,依托农业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优势,强化市场思维,树牢市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千方百计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农业生产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型。
一是培育特色品牌。强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三年行动,深度挖掘“黑土优品”品牌,将地域特色、绿色生态、京旗民俗特色文化内涵融入农产品品牌文化建设,打造青岭西瓜、长产富硒菜、西官蔬菜等“原字号”农业品牌,以及八家子、龙江福、喜利妈妈、满六屯等一批具有双城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二是强化品牌宣传。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借助国内主流媒体、新媒体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推广,组织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农业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借助国家品牌日、省市农业品牌宣传月,积极组织参加国家和省市系列活动,扩大双城区的农业品牌影响力。
三是加强品牌营销。建立双城区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农业品牌体系。引导培育300余人的中介销售队伍,将双城区的农产品销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市场,长产富硒西红柿热销上海供不应求。引进全省最大电商直播平台“九方云选”,打造网上农产品展销会,扩大优质农产品线上销售规模。2023年,双城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7亿元,2024年有望突破10亿元。
实践证明,双城区的农业发展仍然有潜力可挖。双城区委、区政府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龙头,带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提质增效,挖掘潜力,适度扩大规模经营;向农业生产科技化、农机现代化要效益增质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绿色转型;加强农业全产业链管理,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让双城区农产品品牌叫响全省、走向全国。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