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丽乡村> 详情
石可莫村:金沙江畔的光热协奏曲
2025年02月20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欧阳鲁煜

       在金沙江上游姜驿河流域的群山褶皱间,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市树堡乡石可莫村静卧于赭红色的干热河谷中。这里的盘山公路如苍劲的墨痕镌刻在陡峭山体上,曾经,灼热的阳光炙烤着疏松的砂质土壤,低垂的玉米穗诉说着耕作的艰辛。

d8bdb6346d52409c85aa79fbbd35ef6c.jpg



       而如今,这里正悄然蜕变——山脊上的光伏板铺展银辉,梯田间的特色果苗吐露新绿,一群驻村干部的身影,如无声的春雨,浸润着这片土地的重生之路。


       屋顶生辉:光与电的共生诗篇


       干热河谷的阳光曾是大自然的严苛馈赠。驻村干部初到村庄时,村民的叹息与干涸的玉米地交织成沉重的底色。然而,当他们的目光掠过屋顶折射的刺目光斑,一个朴素的念头逐渐清晰:若能将灼人的烈日化为发展的薪火,或许贫瘠的山坳也能点亮希望的烛火。


770071b8f7e44230966a5a1ed94936a9.jpg


      在驻村干部的协调推动下,村“两委”与乡政府开始了破局探索。集体建筑的屋顶逐渐被银色光伏板覆盖,如同一面面镜子,将灼热的光线转化为流淌的电流。安装过程中,驻村干部与村民一同攀上屋顶,他们的汗水滴落在滚烫的瓦片上,手中的工具挥动,在烈日下折射出微光。彝族老人站在屋檐下仰头张望,浑浊的眼底映出光伏板的轮廓,仿佛看到了某种陌生的神迹。


cb3cf24b1a754cd3b1c2712c6e365927.png

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


       随着光伏矩阵的落成,村庄的夜晚悄然改变。太阳能路灯沿山道蜿蜒亮起,放羊归来的少年踩着光斑跳跃,晚归的村民不再需要举着火把探路。这些变化背后,是驻村干部深夜伏案研究技术方案的身影,是他们走访农户解释政策的耐心,更是将“不可能”化为“可能”的坚持。


       热土新生:沙与绿的蜕变密码


       石可莫村的梯田像一本打开的褶皱古籍,记录着世代耕作的困顿。驻村干部深知,破解土地的桎梏需要科技与传统的结合。他们请来农科专家,与村民围坐在晒场上,听老农讲述作物枯焦的往事,也讲解薄膜覆盖与滴灌技术的原理。


3df312a5aeb84efe98920b8f692a19bb.jpg


当第一株人参果苗被植入赭红色土壤时,老把式的手掌在半空迟疑了许久。驻村干部蹲在地头,捧起一把砂土:“这土烫得能焐熟洋芋,说不定正好合了人参果的脾气。”数月后,当翡翠般的果实挂满枝头,当初最持怀疑态度的老农,竟成了田间管理最细致的技术员。


9f7273b27d894b3cbce56a34f4a4e4e7.jpg


       另一片试验田里,释迦果的白色花朵如铃铛轻摇。驻村技术员手持授粉刷穿行花间,向围观的村民演示着人工授粉的诀窍。“果子也要说媒咧!”起初的调侃声,渐渐化作收获时节惊喜的轻呼。驻村干部并未居功,只是将村民嫁接成功的枝条拍照留存——那些粗糙的手掌与娇嫩的芽苞同框的画面,恰是科技扎根乡土的最佳注解。


2e692073b05240cca6e2e189844810d4.jpg


       振兴之路:人与地的交响共鸣


       石可莫村的蜕变,从未依赖惊天动地的壮举。光伏板下的阴凉处,常有驻村干部与村民讨论收益分配的身影,他们在果园旁的田埂上手把手教年轻人用手机拍摄产品视频,在深夜的村委会里将揉皱的规划图纸写满彝汉双语的批注。


       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一点点编织成了村庄发展的隐形脉络。当太阳能路灯照亮村民自发组织的夜校,当特色水果通过发达的物流走进城市餐桌,驻村干部的角色逐渐隐入背景——他们更像是一群点燃火种后悄然退后的引路人,让村民自己成为照亮家乡前路的光。


       山与人的未来叙事


       如今的石可莫村,光伏矩阵依然在烈日下静默工作,梯田里的果香随风漫过山岗。驻村干部的胶鞋仍沾着红土,但他们更愿意让村民站到镜头前讲述丰收故事。在某个晚霞漫天的黄昏,老支书指着光伏板对年轻人说:“这些铁盒子会发热,但比不上当初那帮年轻人熬红的眼睛。”


070441c9d9894fdcb0b02f16fe8fb26d.jpg


       金沙江的涛声依旧,却多了几分轻快的韵律。光伏板上的露珠折射朝阳时,仿佛无数微小的彩虹在跳跃;果园里熟透的果实坠地时,似在叩响大地的心跳。驻村干部的痕迹,早已融入村庄的呼吸——他们不是传奇的缔造者,而是将科技的星火播撒在乡土,让村民自己书写答案的同行者。


       在这片曾被阳光灼伤的土地上,每一寸蜕变都印证着最朴素的真理:真正的振兴,从不是外来者的独角戏,而是让土地找回自己的歌喉,让光照亮那些始终在坚守的人。


编辑:姬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