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已经喂到第五批蚕咯!算起来有一万多元收入,比外出打工划算些,还能就近照顾家庭,这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养蚕农户黄善谋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走进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兴仁村,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大片桑蚕养殖基地,农户们有的忙着采摘鲜嫩桑叶,有的将一筐筐桑叶有序送往蚕房……蚕房内,几十张蚕匾里,蚕虫们沙沙作响,蠕动进食,生机勃勃。
据了解,种桑养蚕产业的优势显着,养殖周期仅约20天,不需要重金投入,不需要大拆大建,仅靠着闲置的堂屋、厢房就能撑起乡村的“绿色银行”。这种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轻模式”养蚕,为广大村民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增收渠道,成为兴仁村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但零散的养殖模式,规模受限,如何让致富路走得更远更安心?近年来,兴仁村探索出“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桑蚕产业,努力打造“一村一品”。兴仁村驻村工作队员黄钦定介绍,该村通过多种方式联农带农: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解决资金、蚕茧销售、资金分红等问题,当地农业部门把控小蚕共育关键环节,给予技术培训、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全程技术支持。
此外,随着产业效益日趋稳定,兴仁村的桑蚕产业也吸引了一些农民工“凤还巢”。“现在啊,我们干得放心、舒心,没有其他问题的担忧。”返乡创业的村民感慨道。当前,全村累计有150户农户投身种桑养蚕事业,这个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农户参与、共同增收的乡村振兴新模式,让兴仁村的村民在依托传统、焕发新生的致富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宽。
“对于寻求能顾家创业项目的农民朋友,种桑养蚕,将会成为返乡农民工开启新生活的‘金色钥匙’,每一片桑叶都承载着增收的希望,今后,在蚕桑养殖新模式和政策扶持的带动下,相信兴仁村会织就着更加绚丽的未来。”巴马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韦建新充满信心地说。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