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丽乡村> 详情
陶土无声铸乡魂 炉火有情映振兴
2025年08月28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杨波 王芳玲 王宝庆

  在陕西铜川市印台区,有一座千年陶瓷古镇——陈炉镇。这里炉火千年不熄,陶艺代代相传。生于斯、长于斯的李五民,就像这座古镇的窑火一般,用六十余载的人生,守护着传统的陶瓷技艺,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潮中,以文化之力为故乡注入新的生机。

  546dcf865d0a9a0afb3419a9fb6c9a9.jpg

  陶埴初心 泥土育魂

  

  1960年12月,李五民出生在陈炉古镇一个陶瓷世家。从小经受熏陶,泥土的气息、窑火的温度、陶器的光泽,成为他生命中最熟悉的记忆。“祖辈以陶为生,我自幼对陶瓷文化与制作工艺既熟悉又喜爱。”这份刻在骨子里的热爱,注定了他与陶瓷一生的缘分。

  

  1982年,李五民招工进入陶瓷厂,正式成为一名制陶工。他珍惜机会,潜心钻研技艺,后又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硅酸盐专业(该专业与陶瓷工艺密切相关)深造。四年的系统学习,为他传统技艺的根基注入了科学的支撑。毕业后,他从事陶瓷产品开发与技术改革科研工作,从技术开发科科长到分厂厂长,再到总厂技术副厂长,在陶瓷行业深耕近四十载。

  

  师道薪传 艺路生花

  

  1998年成为李五民艺术生涯的转折点。着名艺术大师韩美林来到陈炉陶瓷厂采风,发现了他的才华,于是邀请他前往北京的中国美术家协会韩美林工作室工作。怀揣对艺术的追求,李五民北上拜师,在韩美林工作室担任主任三年。

  

  那三年里,李五民如陶土入炉,经受艺术高温的淬炼。他不仅负责工作室运营,更在韩美林的言传身教中,深刻体会到何为“大艺载道”,何为“器以载魂”。

  

  离京返陕之际,他婉谢恩师的挽留,毅然回到生他养他的陈炉古镇。有人问他为何放弃北京的优越条件,他答道:“我的陶土在这里,我的窑火在这里,我的根,只能扎在陈炉。”

  

  匠心赋形 乡村焕彩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陈炉古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李五民主动将艺术创作与家乡建设相结合,积极投身古镇文化景观的塑造。由他设计的文化墙、雕塑、桥梁等公共艺术作品已有二十余处,成为陈炉文旅融合中的亮眼笔触。例如,他主持设计的“陶韵流长”文化墙,以传统陶纹为元素,生动展示陈炉千年制陶历史,成为游客打卡的地标。

  

  他说:“千年陶瓷古镇要遵循保护、挖掘、整合、传承及提升的原则,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中最持久的力量。”

  

  2003年,李五民创立“立艺陶艺坊”,以“立艺”为名,寓意“立身以艺、立艺以心”。在他的手中,陶瓷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凝聚中国书法、篆刻、绘画等多种艺术形态的文化综合体。

  

  他提出“陶土无声瓷艺有情”,倡导做人如陶土,“任其千锤碎,顺尔物象工,置身炉中炼,骨正容自清”。在传承传统陶瓷技艺的同时,他注重创新,强调“要传承古人一把泥,拓新精技物成器”,以“保护、传承、创新和提升”为创作理念。“设计必创意,创意必吉祥”,他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融入作品,使其成为有文化、有语言、有生命力、寓意吉祥的艺术品。

  

  他的作品耀州青瓷《国寿》《天人合一》荣获全国陶瓷优秀创作奖;《耀州青瓷中华奥运杯》等作品在全国陶瓷原创设计赛中屡获大奖;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他的大型瓷雕《国寿》再获全国陶瓷原创设计优秀奖……多项荣誉背后,是他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不懈追求。

  

  炉火不熄 传承不止

  

  如今,年过花甲的李五民依然每天与陶泥为伴。他的手心有陶土的温度,眼中有窑火的光芒。他是匠人,是艺术家,是传承人,更是乡村文化振兴道路上的文化点灯人。每年来到他的工作室进行研学的学生、艺术爱好者络绎不绝。

  

  他说:“我愿做陈炉的一抔土、一团火、一片瓷。”这句话,道尽了他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眷恋。他那双沾满陶泥的手,不仅捏出了熠熠生辉的艺术品,更塑造着一个文化小镇的当代容颜;那千年不灭的窑火,不仅烧制出温润如玉的青瓷,也照亮了乡村振兴路上最温暖的文化之光。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