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丽乡村> 详情
常红柱:军装可脱 军魂不褪
2025年09月09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张中奇 王卫新

  一朝为兵,终身有荣;老兵虽退,精神长存。在陕西汉中洋县,提起“康原粉条”,乡亲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这是咱老兵做的粉条,零添加,吃得放心!”这位让大家交口称赞的“老兵”,就是63岁的退役军人常红柱。他用40年的坚守,把“诚实守信”四个字刻进了骨子里,也刻进了“康原粉条”的每一根线条里。

  图片1.jpg

  从军人到企业家:不变的是担当

  

  9月9日中午,刚走进常红柱的办公室,一幅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映入眼帘——“军装可脱,军人承诺不褪色”。这不仅是他的座右铭,更是他四十年如一日的行动指南。“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常红柱说。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坚韧与担当,是他创业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脱下军装后,他把军人的纪律、忠诚和使命感,原封不动地带进了商海,融入了农业。他深知,做食品就是做良心,必须像守护阵地一样,守住食品安全的底线。

  

  亏本32万:守住一生的承诺

  

  常红柱告诉我们,2021年疫情期间,原材料价格飞涨,供应链断裂,企业成本陡增15%。此时,一笔110吨的粉条订单正面临违约风险。厂里工人都劝他:“用点淀粉掺一下,能省不少成本。”他断然拒绝:“宁亏百万,不亏良心!军装脱了,军人的承诺不能丢!”为了按时交付合格产品,他毅然变卖资产,垫付32万元,硬是守住了合同,也守住了信誉。

  

  这份担当,不仅为他赢得了央企的长期合作,更赢得了市场的信任。从此,“跟老兵做生意,放心!”成了客户们的共识。

  图片2.jpg

  科技赋能:让诚信有了“硬实力”

  

  常红柱深知,新时代的诚信,不能只靠口头承诺,必须有硬核的技术来支撑。他率先摒弃了行业内普遍使用的有害明矾,引入先进的无明矾制作技术。为每一批产品都建立了详细档案,通过专属标签记录种植基地、生产批次等全流程信息。他还坚持学习专业知识并考取了高级食品安全师,还带领团队拿下多项专利,研发的技术能让紫薯精粉的营养含量提升30%。

  

  当同行在想方设法偷工减料时,他却花160万引进“零添加”生产线,确保产品经23项严苛检测全部达标。如今,“康原粉条”已成了当地百姓心中响当当的“免检标签”。

  图片3.jpg

  致富思源:绘就共同富裕的图景

  

  在常红柱的心里,社会责任是一笔永远不能亏欠的“良心账”。他在企业里设立了“退役军人就业岗”,20余名老兵在关键岗位上发光发热。即使在疫情最艰难的时期,他也坚持“零裁员、工资足额发放”。他还在洋县建成千亩有机红薯和水稻基地,为12个村的753户贫困户免费发放薯种和薯苗,并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带动乡亲们户均年增收3000元。

  

  近年来常红柱累计捐款8万余元,用于关爱退役军人和乡村道路建设。常红柱说:“穿军装保家卫国,脱军装为社会多做贡献,是军人一辈子的承诺。”

  

  诚信丰碑:矗立在乡村振兴路上

  

  诚信,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是细节里的精益求精,更是岁月中的始终如一。他将军人的忠诚与坚韧,完美地融入了商业实践,让“诚实守信”四个字时刻牢记心头,成为新时代退役军人“转岗创新业,诚信立新功”的光辉典范。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