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丽乡村> 详情
陕西:吼一声老腔 唤醒沉睡的古村落
2025年09月11日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 作者:杨波 李欢颜

        双泉村的清晨,是被华阴老腔唤醒的。

  

  老腔这门艺术历史悠久,如今,它不仅是双泉村的文化名片,更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张喜民生于陕西省华阴市岳庙街道双泉村,是典型的关中汉子,也是华阴老腔的第十代传人,他的家藏老戏本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

  

  华阴老腔演出现场


从濒危遗产到文化名片

  

  双泉村,地处华山脚下,因村中有两口千年古泉而得名。这里曾是老腔艺术的发源地和兴盛地,鼎盛时期,村里人人都能吼上两嗓子。

  

  1980年,张喜民成立了自己的老腔班社(喜民班),几十年来,他带领班社艺人传播老腔艺术,足迹遍布秦、晋、豫一带,先后授徒20余人。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这个古村落曾一度只剩下老年人守着老屋和老腔。

  “国家级非遗”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张喜民


  “年轻人一个个往外走,村里就剩下老人和孩子,谁还学这个?”张喜民回忆起那段时期,眉头紧锁。最艰难时,整个戏班凑不齐五个人,台上表演时,七旬老人不得不一人分饰多角。

  

  直到2000年前后,老腔艺人从幕后走到前台,观众“听老腔”变成“看老腔”,困境才稍有缓解。2006年,导演林兆华的话剧《白鹿原》首演,开场就是老腔经典曲目《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随着“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的唱段流行开来,华阴老腔一吼惊人。同年,华阴老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腔逐渐成了双泉村乡村振兴的文化名片。

  

  从关中老农到老腔艺术家

  

  老腔的复苏,悄然改变着村里的风气。以前农闲时,村民聚在一起闲聊度日。如今,学老腔成了双泉村的新风尚。 “老腔唱的是忠孝节义,讲的是做人道理。”张喜民说,“听着听着,人心就通了。”张喜民用最朴素的方式解释老腔与乡风建设的关系。

  

  待在家里,他们是地道的关中农民;走上舞台,他们是驰名中外的艺术家。2016年央视春晚上,歌手谭维维与张喜民等老腔艺人合作《华阴老腔一声喊》,这次演出让华阴老腔彻底“出圈”,成为现象级的文化事件。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是以张喜民为代表的这群老艺人的默默无闻坚守。

  

张喜民演出剧照(资料图)


  如今的双泉村已经是另一番景象:有旅行社找上门来开发民俗旅游,有学校组织学生来体验非遗文化,还有研究机构前来录制视频保存老腔资料。

  

  最让张喜民欣慰的不是这些,而是村里年轻人比例近五年来有了首次回升。“有了人,就有了根。”他说,“老腔不是一个人在吼,而是一群人的心声,是一个村子的魂。”

  

  从乡村振兴到老腔传承

  

  老腔带火了双泉村的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反哺老腔的传承发展。“90后”传人张猛是张喜民的孙子,从小便跟着爷爷一起学唱华阴老腔。他将电子竞技游戏《英雄联盟》与老腔融合,创作了老腔新剧目《鳄鱼大战狗头》。“一级让你闻经验,六级你来越兵线,十级你我高地见,我又怎能如你愿……”混搭着电竞术语的华阴老腔唱段,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点击量高达200万,获得5100余条评论。不少游戏公司也走进了双泉村,寻找合适的游戏配音。

  

  面对这样新奇的组合,张喜民说:“老腔老调唱新词,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不管跟什么剧种合作,老腔的唱腔不能变,慷慨激昂的感觉不能丢。”

  

张喜民介绍华阴老腔


  双泉村里,老腔的声韵已融入日常。这门古老的艺术苏醒过来,整个村庄也跟着焕发生机。村里不仅修复了古雅的书院舞台,还建起专门的老腔传承基地。夕阳余晖中,张喜民望着院子里那些专注练唱的年轻面庞,笑容里盛满了欣慰。

  

  老腔不再只是非遗名录上静止的文字,更是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这声从岁月深处奔涌而出的铿锵之音,正引领着双泉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编辑:周志晟】